童话都是骗人的

瀛洲夜航船864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是这样说的。

我孩提时代的启蒙故事是《双枪李向阳》,那时我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不敢看电视,不敢看电影。记得看《八仙过海》时,我是躲在大人的背后看着屏幕里的“仙气”袅袅,觉得好可怕……看露天电影,小伙伴们都很兴奋,大家呼朋引伴,早早搬着小板凳去占位,兴奋地荧幕前走来走去,灯光暗下去、影像出来前,人们打着各种各样地手势,吹着口哨,兴奋地喊着叫着,

我记得有一次不知道放了个什么影片,大概是吕四娘刺雍正之类的,我基本上全程捂着耳朵、蒙着头,不敢看,旁边的二姨哄着我说:你看,没事儿,那都是影儿,不是真的,一点儿不吓人。我鼓起勇气抬起头却没放下捂着耳朵的手,正好看见一个姑娘拿着把剑策马飞奔,后面有清兵在喊杀追赶,我吓得大叫一声“啊!!!”,然后又赶紧把头蒙上了……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大概到小学四五年级,终于不害怕了。开始迷恋电视剧,但是父母管得严,看得并不多。只是,那时候的我也很喜欢听评书,喜欢的说书人是单田芳、田连元、连丽茹。我也不知道小小年纪的我为什么会喜欢演义和评书而不是童话和动画片。说到动画片,我那时倒是也有喜欢的。上了大学,跟寝室的室友们聊天时发现,童年的她们喜欢《白雪公主》《灰姑娘》《豌豆公主》《小红帽》《拇指姑娘》《青蛙王子》《美人鱼》之类,而童年的我喜欢的却是《太空堡垒》《圣斗士》《奥特曼》……

这可能是我早熟的原因之一吧。

我好像就没相信过童话——我从来都知道,童话都是骗人的。

不过,早熟的人通常晚熟。

上大学个毕业工作以后,我反倒读了不少的童话,像传统的《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格林童话》之类,也看了一些诸如《哆啦A梦》《疯狂动物城》之类的动画片。

看完之后,我总体觉得,童话嘛,就那样吧,个人更喜欢王尔德和安徒生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小孩子会喜欢。当然,每个人都希望童话是真的。可是,当虚幻的美好被戳破以后,个体会不会有深深的被骗感,很受伤?会不会产生错乱或不知所措:是童话错了吗,还是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错了?……不过,有专业人士认为,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有了一定的分析鉴别能力,就会自动地把真实生活和故事世界分开。

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横在眼前:现代社会,通讯如此发达,信息的获取途径如此多元,儿童的成人化越来越明显,我们该怎么样保护孩子、引导孩子直到他们能正确分辨、识别、取舍、坚守呢?

工作以后,我从库房里拣到了本正要被送去销毁的J书《令人战-栗的ge林-童-话》,拿回来读后,虽然在第一时间被里面的暗黑、丑陋、黄&暴震惊到,与我们已知的故事内核和三观取向完全不同,完全亵渎了童话的美好,完全违背了书影音要面向人们尤其是儿童传播美和正确三观的初衷。但过后一思量,我却觉得这书虽然荒诞不经,被家长投诉、被版-署勒令下架销毁,本就是应该的,不这样反而是不正常的,是违背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的。但,话又说回来,也许这才是最接近故事本来的样子。

又或许,童话本来就不是写给儿童看的,而是写给大人看的,以安慰人们那颗饱受现实摧残得日渐苍老的心——你要永远相信,童话都是纯真的存在。

  • 转载请注明 童话都是骗人的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1208.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