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大运河●(168)'张门三才子'与西青
“张门三才子”与西青
三才子出自哪个张门
冠县与西青的联系线不止武训
出三才子的“张门”,乃张问陶之门。这三才子是梅成栋、崔旭、姚元之。张问陶这三大弟子与西青有着密切联系。
冠县与西青的联系线不止武训,还有一位名人,通过他的三大弟子,与西青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
1764年6月26日(乾隆二十九年),张顾鉴任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时得一子。
麦后的两场大雨,馆陶县西卫运河水形成了大流,张顾鉴忙于巡查卫河堤防。是时,夫人产下一子。
此前,张顾鉴已有一子,取名张问安,二儿子出生在馆陶,当地还有陶山,遂取名张问陶。
张顾鉴有三子,即问安、问陶、问莱;有二女,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
1769年6月(乾隆三十四年),张顾鉴任馆陶知县已十年,因政绩卓异,擢升湖北均州知州,张问陶随父母移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张问陶祖籍四川遂宁,一家五代人都在外地为官,他的高祖张鹏翮曾任山东兖州知府,祖父张勤旺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父亲张顾鉴是馆陶县兼冠县知县,母亲是山东即墨人。
张问陶10岁能诗。21岁离开湖北进京,后娶妻生子。
三年后,张问陶再次到北京参加乡试,以第13名的成绩中得举人,第14名就是高鹗(字兰墅)。又三年,张问陶以第55名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担任监察御史。

张问陶
张问陶其人
张问陶(1764~1814),清代官员、著名诗人、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
张问陶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贷,“恒数日不举火”。
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不久小女亦夭。是年秋,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盐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姝、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
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辞官,行前,他系念莱州近年歉收,民有饥馑,便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寄情于民。到吴门时,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号“药庵退守”。问陶忧患余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公历4月23日下午3至5时),病卒于苏州寓所,年51岁。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无力扶灵柩回乡,乃寄棺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得鲍勋茂(字树堂)太仆等人资助,始得归葬故乡两河口(今四川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茔。
性情诗人
世人有赞:张问陶是乾嘉诗坛泰斗、清中叶诗冠、三百年来第一人。
《全清诗》,“初步测算作者总数约为十万家,成书则当在一千册以上。”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收清代诗人6100余家,得诗27000余首。而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清代诗人只占《清诗汇》诗人总数的千分之三、四。中国社科院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6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9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及清诗人也只有28人。如此之少的清代诗人入《中国文学史》,而张船山即为其中之一,足见船山在清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问陶的绘画亦集明四大画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之技艺精华而挥笔自如、线条流畅,工笔精湛、韵味宏厚,技艺一绝、别具风格。
张问陶主张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论文八首》)反对模拟:“文章体制本天生,祗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十二绝句》)张问陶于性灵特别强调“我性灵终是我”,这是同袁枚性灵说推重“作诗不可以无我”(《随园诗话》卷七)一样张扬个性、崇尚创作的独创性。徐世昌《清诗汇·诗话》云:“船山弱冠工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无出其右者。”列入《清史稿·文苑传》者,蜀中只有张船山一人。
船山有诗咏津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夏末,船山有《咏怀旧游·天津》诗:
记曾孤艇送残秋,
潞水盈盈绕郭流。
十里渔盐新泽国,
二分烟月小扬州。
衣冠谁醒繁华梦,
江海遥通汗漫游。
欲指三山挥手去,
只愁风力引飞舟。
梅成栋与前园
梅成栋(1776~1844),清代诗人,字树君,号吟斋。天津人。道光年间倡立辅仁学院,居主讲席10余年。曾在天津水西庄与文人名士结成“梅花诗社”,有许多诗作在士林传诵,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著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四书讲义》、《管见篇》、《吟斋笔存》等,辑有《津门诗抄》。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永平训导。梅成栋与崔旭、姚元之同出大诗人、著名书画家张船山(名问陶)门下,人称“张门三才子”,与崔旭并称为“燕南二俊”,亦称“畿南二俊”。
《大觉庵看芍药》
梅成栋有诗《大觉庵看芍药》云:
花园遥归水,
东风扑面香。
千畦封暖翠,
一径艳斜阳。
蝶密红围寺,
莺啼绿过墙。
村僧解迎客,
半日足倘徉。
西青区西营门街前园村,原名叫大觉庵,村因庵得名。该村的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乃天津法鼓会的先驱。当年的大觉庵庙便是法鼓艺术的发祥之地。
据《天津府志》(卷二十五与地七寺观)中记载:“大觉庵原名三教堂”。另在《津门保甲图说》(西南图三)中曾画有大觉庵庙的位置图。该庙位于杨庄子与辛庄的中间地带。庙里除有和尚外,还有少数尼姑居住,庙的结构有前后两殿,前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送生娘娘的塑像;后殿也供着几尊菩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大觉庵庙会,众多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此进香求顺。演奏佛乐敲打法器是为必须。
庙的周围是一片庙地,地处运河岸边,土质肥沃。清代康、乾年间,正是园林业发展时期,大觉庵庙地种满了芍药花。
龚望与梅成栋
龚望于西青人并不陌生。寻根团采访北运河时曾参观龚望纪念馆,团员已多有介绍。
龚望(1914-2001)字作家、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市人。学识渊博,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多有研究,嗜文物,精鉴赏。擅长书法,诸体皆能,尤精于于隶书。初从《张迁碑》入手,继涉《曹全碑》、《礼器碑》、《封龙山颂》、《开通褒斜道石刻》、《莱子侯刻石》、《朱君长题字》等碑刻,尤好摹《石门颂》,能遵法而入,破法而出,书作体势放纵,变化多端,波磔尤见功力,毫芒衄挫,行止有度,融篆、隶于一体,刚柔相济,自成一格。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并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刻碑,有的被收入多种书法作品专集。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特邀馆员。是著名的书法家、文物收藏鉴赏家,也是天津佛教界知名的居士。老先生一生弘扬佛法,善事多多。天津著名大悲禅院的复兴扩建,院内的弘一法师纪念堂、恢虚法师舍利塔的建成,无不饱含了龚望老先生的散财舍物,出心出力的善施和佛心所向。
津门诗人梅成栋在治学之余悉心天津掌故,熟悉民间生活,对社会底层人物多有记述。其诗风清隽但仕途曲折坎坷,13次赴闱功名依然无成,生活清贫。所著《津门诗钞》、《树君诗钞》、《吟斋笔存》等,皆由朋友资助得以刊行。其中尤以《津门诗钞》所辑之诗人小传涉及多人,学术界多以此为依据阐述研究当年地方文化。龚望久欲得之刊行。
上世纪60年代初,一老翁得知龚老热心于乡邦文献资料,携《欲起竹间楼文集》传抄本向龚出让(该抄本即清道光年张世光就梅著选定的梅氏文集传抄本)。该翁向龚老要价260元。时值度荒之年,又逢岁末春节,龚望四处筹措,才凑足款数。购得传抄本后,珍藏多年,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屡谋付印,实无此力”。直到1993年,龚望80高龄时,才由个人出资印成,且无代价赠给学术界友好,使这部尘封百年的《梅氏文集》能为地方文化的研究发挥其特有作用。龚望在刊行后记中写道:“先师高彤皆先生在《志余随笔》中曾提及此书,今幸有机缘有大力者玉成此事,感激之情,非可言喻……”
此外,龚老又亲手抄录了《梅树君年谱》(共约3.6万字)。该书记录了梅成栋生平及其他乡贤事迹,更涉及嘉庆、道光年间津邑文坛状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其原稿到龚老手中时“半已糜烂”,但龚望仍惊喜异常。在1974年夏,冒着盛暑亲抄并拟付印。他认为“今非昔比,值此文化修明之际,吾辈应人尽其责,故余终不忘怀,吾乡有如是之人而不表彰,真士林之遗憾!”约同刘炎臣老师加以整理,全部文字断句标点,补充有关公元年份后,送请文史馆审阅,请该馆刘强同志誉请。1989年8月,龚老出资刊行了此书,为津门又增一乡邦文献。
梅成栋与《津门诗钞》
《津门诗钞》全三册,(清)梅成栋纂,卞僧慧,濮文起校点,来新夏主编,“天津风土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1月一版一印,36开,500册。
梅成栋1800年(嘉庆五年)25岁时中举,此后即屡试进士不第。为此,成栋寄诗张船山说:“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日到梅花?”张船山以诗作答:“莫向东风羡桃李,梅花已作杏花看。”梅茅塞顿开。从此,绝仕念,攻书画,终成一家。
1826年(道光六年)成栋与好友在问津书院之双槐书屋,组织诗社,定名为梅花诗社。在此后的十余年中,诗社酬唱甚勤,初仅19人,后增加到40余人。
梅成栋是一个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人,授徒所得除自给外,全部用于助人。为发展地方教育,又与邑人侯肇安、王天锡等倡立辅仁书院,前后主讲书院十年,自己不收任何报酬,收入用来奖掖士子。
梅成栋熟习乡邦掌故,注意收集乡邦文献,他悉心收集、整理了出版了《津门诗钞》三十卷,采集元、明以来天津乡人、官宦以及流寓者的诗作为主,兼及天津府属各州县的诗作。《津门诗钞》作者超过四百人,诗歌收录近三千首,毓秀钟灵,洋洋大观,堪称津门文坛的诗品总汇,至今依旧闪烁着珠玑亮色。
崔旭与杨柳青
崔旭有两首诗与杨柳青有关:
《杨柳青年画》
画片如云雕版成,
红黄涂抹不知名。
亦同射利时文稿,
粗具形骸便印行。
《杨柳青》
满釜鱼羹气味腥,
小船偶傍树荫停。
侬炊香饭郎沽酒,
两岸春风杨柳青。
织蒲女嫁弄船男,
裙子深红袄浅蓝。
小轿一乘船载过,
郎家河北妾河南。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原河北省庆云县)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
崔旭性颖悟,自少好学,尢喜诗歌。嘉庆五年庚申(1800)八月,张船山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人,崔、梅、姚合称“张门三才子”。船山极赏识崔旭,以王渔洋门下崔不雕(黄叶)相比,一时传为佳话。
崔旭《念堂诗话》卷一云:“庚申乡试,旭出张船山夫子房。辛酉春闱前,以诗谒见,展阅数首,遂纳于怀,喜曰:‘吾又得一诗友。’题赠二律,云‘直胜崔黄叶’,书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传示同好吴谷人(锡麒)、赵味辛(怀玉)、戴金溪(敦元)、王熙甫(宁)诸先生各有题赠。后命旭题《船山诗草》,有云‘呼我崔黄叶’,即谓此也。”王士祯《渔洋诗话》:“太仓崔华不雕,工诗画,尝有句云:‘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余目为崔黄叶。”崔华,字不雕,江苏太仓人。
嘉庆六年辛酉(1801)春,张船山作《题门人崔晓林旭诗》二首(载《船山诗草》卷十六),题注:“庆云人,庚申分校所得士。”诗云:“直胜崔黄叶,清严数首诗。岩居知我早,珊网得君迟。关说无王础,怜才此项斯。谋生同不易,相对叹移时。”“谁赏氃氋,鹤,林栖久耐寒。魁梧真面目,朴雅旧衣冠。孤抱轻华士,清言接古欢。成连弦指妙,东望海云宽。”赞许崔旭诗“清严”,胜过崔黄叶。
在船山教诲下,崔旭学益进,诗益富。诗风更沉雄隽永,富有生活气息。船山在《雨后与崔生旭论诗即次其旅怀一首元韵》(载《船山诗草》卷十六)云:“金仙说法意云何?诗到真空悟境多。忏我浮名毋绮语,爱君饥走尚清歌。虚堂静比舟藏壑,俗客纷如虎渡河。风雨打窗相对久,关情难忘旧烟蓑。”船山高度评价崔旭的现实主义诗风,“爱君饥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国朝正雅集》谓崔旭诗所云:“一主于严,思深而律细,无嚣凌洿夸之习。”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说:“念堂为诗深得师传。”
崔旭《寄船山师》云:“春花几度又秋花,志士凄凉只在家。说剑频年逢侠客,论诗有梦到京华。棣城雨积歌声苦,柏府霜清树影斜。四海共知避骢马,应将寂寞叹侯巴。”《题张船山夫子集后》云:“夫子何为者,京华二十年。壮怀消笔札,真气失仙禅。酒好千场醉,诗听万口传。王朱施宋后,大雅更谁先。”
崔旭在《念堂诗话》中,记录了恩师船山对他的教育。云:“张船山夫子尝书旭诗卷云:‘诗境已稳成极矣,此后惟须炼识,识见一高,则笔墨羽化,才是真通人。’船山夫子,或目为才子,为狂士,乃有识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节、兄弟之情、朋友之谊,见诸篇什,有目共睹。于朝贵无献媚贡谀之言,于同列无含讥带讪之语。下至能诗之奴,卖饼之叟,久侍之老仆,工书之小吏,无不一往情深,其识量为何如?”(载《念堂诗话》卷三)。又云:“《船山诗草》初出,里中未见。余戊午乡试,为何兰士夫子所荐,与春民熙綪孝廉论世好,从借读焉。见赠和诸诗下详注旭姓氏里居,旭有句云:‘删诗留我在,详注惜人微。’此刻盖吾师手定也,展诵之下,所感实深。”(载《念堂诗话》卷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崔旭卒于故里,享年81岁。
崔旭有诗赠梅成栋:《题梅树君竹楼编诗图》:
我生有癖爱钞诗,残编败壁搜无遗。
沽上梅三更好事,口吟手写不知疲。
大张铁网操选政,不但心专气亦横。
编罢邑人编郡人,我如六国遭兼并。
更画欲起竹间楼,著君编诗坐上头。
牙签错落排甲乙,清风入户吟声幽。
此楼从君意中有,此编傥传千载后。
后人见诗如见楼,诗卷长留楼不朽。
君不见宋相寇公国号莱,官居鼎鼐无楼台。
万事不如编诗好,何日我歌归去来。
姚元之与杨柳青画社
姚元之(1773—1852)清代官员、书画家。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

姚元之出身书画世家,早年从学于族祖姚鼐,博通掌故,为文高雅,擅长书图。父姚原绶任六安州学政。姚元之自幼受家学熏陶,后问学于张问陶。
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姚元之因参与编纂《高宗纯皇帝録》有功,未及散馆,即授编修。十三年(1808)任陕西乡试正考官司。次年受命在南京书房行走,后充武英殿提调。十七年(1812)升侍讲。十九年(1814)充会试同考官,出任河南省学政。武英殿刊刻乾隆《圣训》有误,姚元之负有失审之责,降勾编修。二十年(1815),连上数折,奏请禁止书坊刊刻《类典》之书,杜绝士子在科考时模仿抄袭;密奏陈州、汝宁治安混乱,盐运梗塞等情,受到朝廷赏识。
道光二年(1822)任咸安宫总裁。次年任文渊阁校理。四年(1824)升任右春坊右中允,任日讲起居注官,即转任左春坊左中允。次年初升任司经局洗马。六年(1826)升任翰林院侍讲,转侍读。次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后升转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十年(1830)转侍读学士。次年升詹事府詹事,受命稽查左翼“宗学”,任文渊阁直学阁事。道光十二年(1832)升内阁学士,兼领礼部侍郎。即改署兵部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即调刑部右侍郎转左侍郎,任大考翰、詹阅卷大臣。十四年(1834)任顺天府乡试副考官,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次转任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后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调刑部右侍郎。十六年(1836)任朝考阅卷大臣。次年历署户部左侍郎,右侍郎,受命提督浙江学政。十八年(1838)转刑部左侍郎,即奉召回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一年(1841)授内阁学士兼领礼部侍郎。道光二十三年(1843),姚元之因论洋务与大学穆彰阿不合,逢京都此届任期满,以“精力渐衰”为由被黜,归桐城县城故居(今北街小学内),添置馆舍,修建亭台名“竹叶亭”,著书、吟诗、作画于其间。咸丰二年(1852)病逝。
姚元之是清代十六画人之一,工隶书、行草,尤善白描人物。所画花卉不落时下窠臼,间作果品,亦别饶风致,可以与南田、新罗争胜。姚元之曾摹赵承昌罗汉十六尊,名家黄左由叹其为今人不让古人,清·蒋宝龄《墨林今话》:“先生工隶书、行草、画笔精妙。”
姚元之著有《使沈草》三卷、《竹叶亭诗稿》、《荐青集》、《竹叶亭杂记》八卷、《小红鹅馆集》等。姚元之生事载于《清史稿》卷375、《清史列传》卷42、《大臣传续编》七、《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书籍。
2010年5月,天津杨柳青画社举办“津沽文化舞世博杨柳青青飘翰墨——杨柳青画社社藏精品画展贺世博天津周”,精选社藏近现代京、津、沪地区众多书画名家代表作进行展出。展出的作品主要包括徐操、冯超然所绘仕女,黄山寿绘人物,张兆祥绘花卉鸽,颜伯龙绘南瓜蜻蜓,朱梦庐绘花鸟四屏,以及溥佐、王震、梁崎、王梦白的花鸟作品,汤定之、肖谦中、吴待秋、赵子云所绘山水作品。姚元之、陈鸿寿、吴大澂、华世奎、寿石工、朱益藩手书对联,潘龄皋、商衍瀛手书立轴等。本次展览均为名家名作,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是一道经典的文化大餐。(朱国成整理)
《赤龙河》公众号
顾问
王道生冯景元李治邦
黄桂元梁秋川王振良
编辑
朱国成
技术支持
千手·观音手语学苑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