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南宋佚名摹《孝经图》书画相辉传播中华美德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895 次浏览0个评论2021年01月11日
周维新,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务咨询委员会主任,文博研究馆员。

周维新,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务咨询委员会主任,文博研究馆员。中国清宫史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联拍在线专家组成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组专家、辽宁省善本保护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古玩艺术品商会总监、沈阳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客座教授、沈阳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著有《周铁衡作品选集》《半聋楼画集》《禅学与意境》《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萃.书法卷(上下)》《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源流》。撰写论文百余篇,已发表文字逾两百万。

专家解读南宋佚名摹《孝经图》——

书画相辉传播中华美德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持续引发观众浓厚观展兴趣和研究兴致。本报邀请专家、学者、书画家解读展览中的重要展品,为读者提供多元视角,促进认识、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艺术。南宋佚名摹《孝经图》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也是此次“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具有特色的展品,极富研究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是传播中华美德的重要作品。

南宋佚名摹《孝经图》(局部)

《孝经图》是根据儒家经典《孝经》所绘,共计十八章,内容主要论述孝道思想,是《孝经》的图解。此卷经清代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孙承泽及《石渠宝笈》编纂皆认为此画的作者为褚遂良书、阎立本画,但国家鉴定组最后认定为南宋时某人作。

文博研究馆员、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书画篆刻家周维新为读者详细解读了此画作内容。他认为,“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的传世书法、绘画为传世作品中之星凤,如此集结展出,殊为罕见,文化意义深刻,对大众、相关专家学者及书画、文物爱好者,均是一次深入学习、研究的机会。此次展览,展品陈列形式堪称宏阔,三大展厅设计精致、清新而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寓意绘画之境界,书法之典雅。前言、单元说明、展品说明言简意赅,并注重关联性知识的立体呈现。其中南宋佚名摹《孝经图》是文化性、教育性、艺术性兼具的佳作。

索像于图索理于书

中华书画源远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底蕴,也因其对天地人和的诠释,成为传播中华美德理念和文化精神的生动载体。这种血脉基因,是中国书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的最大创新,即是以书画为主要载体体现文化、文学概念,展现文脉传承、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展品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情操的映射,其中,《孝经图》是一卷集孝文化呈现、书画相结合、阅古鉴今意义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孝经》成为“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之一,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孝”绘画的产生与其成教化、助人伦的德育、美育宗旨密不可分。先秦、两汉、魏晋,不同历史时期“孝”的思想内涵也不尽相同。《孝经图》突出反映了晚唐与宋朝时儒家对扶正伦理纲纪的当务之急,于是带有教化意义的绘画很快盛行起来。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儒学不断面临思想文化的挑战,于是儒学经典从汉代五经发展丰富为十三经。此为经典与时代迭变互动时,不断作出调整、重新阐释、补充的结果。

图史并传是中国绘画的文化特色。“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的作品除《孝经图》外,《毛诗唐风图》亦是诗书画结合展现诗经的教化内涵。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作品中真切领悟中国书画的思想深度,传播美德的要素组成。

用图画描绘故事,是人类最早的绘画创作目的,也是传统画家惯用的创作模式。为让故事述说得更生动,为文学作品配插图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如东晋顾恺之就是专门画插图的画家,其伟大作品有赖于文学脚本。如“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的《洛神赋图》,是为当时文学名篇所作的插图。《孝经图》正是附《孝经》而行。若读者对《孝经》不熟悉或未熟读,便会看不懂《孝经图》,这正是《孝经图》图史并传的意义。

中国绘画产生初期,曾有一批画匠,对绘画技巧掌握娴熟,但他们绝大多数并不能饱读诗书。直到顾恺之出现,其文人修养与绘画天赋使中国绘画开始进入“画者,文之极也”的情境。《孝经图》便是在此种文化背景下创作产生,是依据历史与文学而存在的绘画。《孝经图》的创作既要求绘画者有图文兼擅的积淀,又要求读者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学知识。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

第二章《天子章》

第三章《诸侯章》

第四章《卿大夫章》

文图相间文质兼美

周维新谈道,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之一。《孝经》一书,共18章1861字。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深刻,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其面世以来,备受尊崇,影响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邦。《孝经》以孔夫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精彩的论述,揭示出社会各阶层人士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此次展出的图卷,为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绢本设色长卷。纵19.7厘米、横529厘米。该卷包首为菱形格花锦,前隔水为米黄云凤纹绫本,纵19.6厘米、横42.5厘米。书、画心皆绢本。引首经背纸,纵20.8厘米、横58.3厘米,乾隆行书题“至德要道”四字,前钤“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后钤“几暇览赏之玺”朱文方印。左图右书,共18段,楷书于右,重彩绘画于左,文图并茂。此18段文字内容与《孝经》一致。

第一段《开宗明义章》,绘仲尼居,曾子侍。第二段《天子章》,绘天子拜见皇太后行孝。第三段《诸侯章》,绘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诸侯乘巾车,众侍从拱卫,与民招手亲近。第四段《卿大夫章》,绘卿大夫拜见诸侯,意为恪守先王之法服、法言、德行之意。第五段《士章》,绘士人孝敬父母之状。双亲坐于房内席上,一士人手捧食盘而至二老面前尽孝。第六段《庶人章》,绘庶人尽孝状,一人于田内插秧,茅屋中二高堂盘膝坐,一庶人跪于二老至礼。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第七段《三才章》,此图由三小图组成,以鼓吹笛、箫、笙、击掌、舞以乐;下画有一侍拉马而行,一长者携童以观,谦恭送客;左上二人,一人似卧似睡,一人欲行且不舍之状。第八段《孝治章》,绘天下太平,臣民同乐情景。第九段《圣治章》,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此图绘圣人祭天祭祖场面。第十段《纪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本幅绘两画:一幅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的场面;另一幅是老人坐席,夫妻敬奉,侍者奉恭候,夫妻奉翁姑以欢颜。第十一段《五刑章》,子曰:“而罪莫大于不孝。”此图绘对不孝者施以惩戒。第十二段《广要道章》,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本幅绘敬一人而千万人悦之要理。第十三段《广至德章》描绘教化布德。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第十四段《广扬名章》,本幅绘扬名,赖以为官者。官者欲乘马出游,与长者拱揖问安。所绘与主题不够贴切。第十五段《谏诤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本幅绘一官人坐于屏风前,侍卫立于左右,一侍从手执熏炉上,官人前面一仕宦手捧笏板,鞠躬启奏。第十六段《感应章》,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此幅绘祭祀父母。祀享奠祭,主祭于前,奉香烛。随祭四人,立于两侧。坛下道士四人于两侧击奏法器,另道士八人围坐诵法号。第十七段《事君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本幅分绘者坐于正中,若有所思,二侍者从左右,侍卫二人立于门外左右;侧房一男丁坐不语。官民形成鲜明对比。其意寓为官时尽忠,退思其过。第十八段《丧亲章》。此图绘一风帆,远游大江之上,暗喻将亲人丧事处理完毕,赴远方。父母终,尽孝之终矣。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

图卷引首为乾隆行书“至德要道”

书作富颜、欧神韵绘画技法类宋

周维新谈道,细观此图,《孝经图》的书法颇富颜、欧神韵,与贺知章之笔法相类似,或为再传弟子所书。阎立本是唐代大画家,有“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然而此卷与其传世作品《历代帝王图》相比,画风不一致,此《孝经图》绘画技法与作画习惯似与宋人之《大驾卤簿图》相类。

细审所书文字,第十六段《感应章》,其中“慎”字末笔缺画,是为避宋孝宗赵昚(慎)讳。第十七段《事君章》之文字,“匡”字末笔缺画,是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因此,可认定这件《孝经图》最早为南宋孝宗时期的作品。

《孝经图》以连环画插图形式装裱成卷,每段一书一画,其中虽有剥蚀之处,但不影响整体阅读,当为最早以图文并茂形式诠释宣传《孝经》的作品,对当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书画艺术自古以来就肩负着美育心灵、教化人伦的天然使命,因其生动、具体、形象而利于在宫廷、民间广为传播。连环画作为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充分发挥文图相互补益的作用,使观众在品鉴、释读经典时更为直观、鲜明。

本文于2021年1月4日刊载于辽宁日报

记者:凌鹤

提交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用户评论

    当前暂无评价,快来发表您的观点吧...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