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孝经》草书篇章草笔意,遒劲精绝

靈泉書院1376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靈泉書院,禪藝空間

感谢点赞在看,欢迎关注分享

《孝经》

唐贺知章草书

贺知章——

(659-744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少以文词知名,因张说的推荐,为正殿书院修书,同撰《六典》、《文纂》。

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

他性情旷达与李白诸人友善,被称为“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善草隶。

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贺知章的墨迹有《草书孝经》此卷在江户时代中期传至日本。

其书飘逸多姿,正如《续书评》所说:“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贺知章的草书,是学习古人,有汉隶、章草、魏晋名家的风采,最后吸取各家技巧自成一派,很有创见。他的书法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由于本身流传的墨迹很少,《孝经》就显得更加珍贵。传说画圣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还曾向贺知章学过书法。

贺知章在书法诗词上都成绩很大,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他的七言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及《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至今都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

《草书孝经》是贺知章用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由于《孝经》经过多个朝代的注解与发展,所以与古文相对,称之为今文。

而《孝经》的内容,就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说。它把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士阶层之孝、庶人之孝,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为君主服务。

有些内容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孝经草书》通篇气势奔放,落笔精绝。笔法遒劲有力。有章草笔意,用笔不衰,毫无枯竭之意。

《孝经》全卷通篇略取隶意,融入章草,气息高古,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历来为文人学者所称誉。

——

孝 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虽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靈泉書院

如果你喜欢——

顺手点赞,点亮在看哦?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