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地名故事丨豸浦因人而得名

我地2339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豸浦位于均安,明末建村,初名艾步,至今在村内仍有石刻为证。而若要说起豸浦现有名称的由来,就不得不提起清朝的一位诗人——胡亦常。

(“艾步”石刻,图源网络)

才子亦常

胡亦常(1743-1773),字豸浦,为清朝乾隆时期诗人、“岭南三子”之一。其性好学,有大志。胡亦常五岁时,随父自京南归,能把途经的城市及名山讲述给祖父听,上学读书能背诵一千多字,十岁时已读遍五经、三传。在年近25岁的时候,就以其诗作而闻名。

(村内对联中的“豸浦”二字,图源网络)

由于不喜八股制艺,直到二十八岁时,胡亦常方中乾隆辛卯(1771)科乡举,经考官李文藻推荐,与名士纪晓岚和钱大听交往,得到他们的热心指导和勉励。京试下第,胡亦常南归,刚巧与学问家戴东原同舟,戴将自己的学说精华传授给胡亦常,并让他抄录所著的天文律历书。当时天气暑热,他多食了瓜果,得了肠胃病而死,年三十一。其遗腹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他的妻子此后再未立嗣。

胡亦常死后,南北师友悲痛。清代著名诗人兼书画家黎二樵写悼诗“惜哉胡豸浦,吾辈失风骚”;远在北京的翰林学士钱大昕为他写墓志铭,叹惋天妒英才,美材遽折。

胡亦常工诗词,名播岭南,其诗妙语天成,能自成一家,与张锦芳、冯敏昌,并称“岭南三子”。著有《赐书楼诗草》二卷。他善章草书,为了练好字,曾经把自己的手和笔吊在弓弦上运腕,每日练写数十纸,终于练得一手好章草。顺德市博物馆藏有他写的《楷书六言联》。此外,其亦有志于经术。与同邑张锦芳、张锦麟兄弟齐名。《清史列传》卷四五八、《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

游圭峰胡亦常

群山乱几重?天半矗圭峰。泉饮千岩石,云吞万壑松。南溟奔绝岸,朝日起孤筇。不觉一高啸,空潭吼卧龙。

品评:这是一首游山记景诗。作者通过对圭峰非凡气势的描绘,抒发出内心的观感与激情。(罗时进编,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338页)

走进豸浦

豸浦是一个名字来源有着独特传奇的地方,而它的土地上也有着许多可赏可叹之处。

胡公家庙

(胡公家庙,图源网络)

胡公家庙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进士胡杰、胡亦常的家族祠堂。胡杰为乾隆年间进士,其子便是胡亦常。胡公家庙为硬山顶、镬耳山墙的清代祠堂,灰塑花卉瓦脊,蓝绿瓦筒,蓝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墙楣上饰有壁画,砖雕墀头。虾公梁上施柁墩、斗拱搁架。头门内置一屏门,上刻“加官”、“晋爵”字样,直白地表达了传统的光宗耀祖的价值观。后堂的墙楣上存“夜游赤壁”、“月下追贤”、“授三略”、“教子朝天”等多幅壁画。

祠内存有两块牌匾。一块是祠堂头门中悬着的木匾,上刻有“胡公家庙”。后堂“诒毂堂”木匾旁还有一块乾隆年间刻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牌匾。

(胡公家庙牌匾,图源网络)

飞凤山

飞凤山位于均安镇区西北28公里的豸浦管理区,西北与象山相连。因山体形似飞凤,故名。面积0.12平方公里,南北走向,主峰海拔529米。山体由黄土粗骨岩构成。植被茂密,覆盖率为86%,其中以竹、松为主。距环山公路0.5公里。

(豸浦牌坊,图源网络)

豸浦一地,可谓是人杰地灵,我地今天对于豸浦的介绍就到此结束了,希望有机会,大家能够到现场去感受其中浓浓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麦田,甘凉生主编;《广东省佛山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佛山市地名志[M].1991

【2】顺德市规划国土局,顺德市民政局编.广东省顺德市地名志[M].1998

【3】顺德区文化体育局,珠江商报社编.行走顺德寻找顺德最美古建筑[M].2015

【4】林家强编.顺德古今美术人物录[M].

【5】顺德漫游顺德均安豸浦上村https://www.sohu.com/a/311405445_341089

【6】顺德城市网胡亦常:均安“豸浦”命名的由来

封面:蕉

撰写:柳红

编辑:柳红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