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版,简单,易懂,值得收藏!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专书,既是对前人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再创造。

然而许多人说,读了《伤寒论》很久,最后却觉得无用,认为其临床效果并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明显。这主要是部分人对《伤寒论》的认识不够透彻,曲解了其中道理而致。今天为大家带来白话版伤寒论节选,非常简单,没有中医基础的也看得懂,值得收藏!
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12、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13、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14、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15、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16、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17、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18、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19、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20、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21、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2、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3、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4、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25、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6、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27、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28、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29、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31、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它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32、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33、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呕吐而不腹泻,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34、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主治。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药后不须喝热稀粥,其它调养护理方法均同桂枝汤。
36、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气喘而胸部胀闷的,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37、太阳表证,已经过了十天,如果脉象由浮紧转浮细,总想睡眠的,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现胸胁满闷疼痛的,是病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仅见脉浮等表证的,是病仍在太阳,可用麻黄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取药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8、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的,属于表里俱虚证,不能服大青龙汤。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枚剖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以获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阳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证。
39、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证,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40、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如果轻微腹泻的,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一团,炒成红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畅感觉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荛花不能治腹泻,麻黄主治气喘,而以上加减法正好与此相反,因此,怀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41、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42、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发热、畏寒、头痛等症仍在,而见脉浮弱的,应当用解肌发汗法治疗,适宜用桂枝汤。
43、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由于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药,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44、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违背了治疗规律,属于误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45、太阳病,先使用发汗法而表证不解,却反而用泻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脉象仍浮的,是疾病还没有痊愈。这是因为,脉浮主病在表,应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却反而用泻下法治疗,所以不能治愈。现在虽经误下,但脉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断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46、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病情迁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证症候仍然存在的,仍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麻黄汤主治。服了麻黄汤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减轻,出现心中烦躁、闭目懒睁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47、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48、太阳与阳明并病,是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因发汗太轻,汗出不透彻,邪未尽解,内迫于里,邪气由太阳转属阳明,于是出现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状。如果二阳并病而太阳表证未解的,不能同发汗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变证,这种情况可以用轻微发汗法治疗。如果病人出现满面通红的,这是邪气郁滞在肌表,应当用发汗法及熏蒸法治疗。如果太阳病发汗太轻,汗出不透,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邪热郁滞而不能外泄,病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短气,全身难受,不可名状,不知痛处,一时腹中疼痛,一时四肢疼痛,触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这都是汗出不透彻、邪气郁滞所致,应当再行发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呢?是因为病人脉象涩,为邪气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
49、脉象浮数,为病在表,照理应当用发汗法治疗,汗解邪散,则疾病自可痊愈。如果反而用泻下法治疗,误下损伤在里的阳气,出现身体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发汗法治疗。此时,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微细,这是里虚的征象,所以必须通过治疗,待表里正气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50、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证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证,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为什么呢?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
51、脉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52、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53、病人经常自汗出,这是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以致营卫失调的缘故。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主卫外,营主营养内守,营卫相互协调方能健康无病。因此,必须使用发汗的方法,使不相协调的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54、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的缘故。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愈。
55、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未使用发汗法治疗,而出现衄血,衄血后表证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黄汤主治。
56、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头痛发热,如果小便黄赤的,是阳明里热结实,可用承气汤泄其在里的实热;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无邪热,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桂枝汤。如果头痛发热等症持续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较甚,可能会出现衄血症。
57、太阳伤寒证,使用了发汗法后,病症已经解除。过了半天,病人又出现发热,脉象浮数等表证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
58、凡是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就一定能够痊愈。
59、用峻泻药攻下后,又再发汗,出现小便短少的,这是误汗下后损伤津液的缘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待其津液恢复而小便通畅,就一定会自然痊愈。
60、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61、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62、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四两,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头痛等表症已无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服一黄耳杯(古代饮具,容量一升)。
64、发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阳虚弱,病人出现双手交叉复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65、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好象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次,一日服三次。制作甘澜水的方法: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内,用灼扬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现无数水珠,即可取来使用。
66、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出现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67、外感病,经过涌吐,或泻下以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气逆上冲胸膈,起立时就感头昏目眩,脉象沉紧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如果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耗伤经脉之气,出现身体振颤摇晃、站立不稳的变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68、使用发汗法,病还没有解除,反而出现畏寒、脉沉微细等症状,这是正气不足、阴阳两虚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69、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不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见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以上五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70、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缘故;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药渣,然后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滚即成,一次服下。
71、太阳表证,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损伤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安静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痊愈。如果出现脉象浮、轻微发热、怕冷、小便不通畅、口干饮水而不止,是太阳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以上五味药,捣成极细末,作成散剂,每次用米汤冲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为边长一寸的方形药匙),一天服三次。并要多喝温开水,让病人出汗,就可痊愈。调养护理方法同常。
72、发过汗以后,出现脉象浮数、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通畅的,用五苓散主治。
73、外感病,发热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见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片,以上四味药,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成三次温服。
74、太阳中风证,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里证,如果出现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呕吐,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75、在诊脉前,看到病人双手交叉复盖于心胸部位,假如医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却无反应的,这一定是病人耳聋的缘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所致。发过汗以后,饮冷水太多,冷饮伤肺,势必会引起气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内迫,也会出现气喘。
76、发汗以后,出现服药即吐,水药不能下咽的,这是误治的变证。如果再进行发汗,一定会出现呕吐,腹泻不止的见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以后,无形邪热内扰,出现心烦不能安眠,严重的,就会出现心中烦闷尤甚,反来复去,不可名状,用栀子豉汤主治。如果出现气少不足以息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果出现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剖开,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二味药,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余之药。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剖开,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药,先加入栀子、甘草煎煮,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止服剩余的药。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剖开,生姜五两切片,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生姜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共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止服剩余的药。
77、经过发汗,或泻下以后,出现心胸烦热不适,胸中板闷窒塞不舒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阻滞,用栀子豉汤主治。
78、外感病,得了五六天,用峻泻药攻下后,身热不去,胃脘部支结疼痛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郁结不畅,其病尚未解除,用栀子豉汤主治。79、外感病,使用泻下药以后,出现心烦不宁、腹部胀闷、坐卧不安的,是热郁胸膈、气滞于腹,用栀子厚朴汤主治。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剖开,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黄色以上三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80、太阳伤寒证,医生误用泻下丸药峻猛攻下,出现身热不退,轻度心烦不安,并见腹满痛便溏等中寒证的,用栀子干姜汤主治。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后,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81、凡是使用栀子豉汤,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应禁止使用。
82、太阳病,经用发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发热,心慌,头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动,身体振颤摇晃,站立不稳,象要跌倒,这是肾阳虚弱,水饮泛滥所致,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83、咽喉干燥的病人,多阴液不足,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84、久患淋病的病人,多阴虚下焦有热,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引起尿血的变证。
85、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亏,虽有身疼痛等表证,也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用发汗,使气血更伤,就会出现颈项强急,角弓反张的痉病。
86、久患衄血的病人,多阴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两旁凹陷处的动脉拘急、两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不能睡眠的变证。
87、患出血疾患经常出血的病人,多气血亏虚,不能用发汗法治疗。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出现畏寒战栗的变证。
88、平素爱出汗的病人,多属阳虚不固,不能用发汗法。汗本出而又再发其汗,就会形成心神恍惚、心中烦乱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痛的变证,用禹余粮丸治疗。
89、病人素有内寒,不能用发汗法。如果反发其汗,就会使胃中虚寒更甚,出现吐蛔的症状。
90、本应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然后再用泻下法治疗里证,却反先用泻下法治疗里证,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如果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本应先用攻下法治疗里证,然后用发汗法治疗表证,却反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如果先用泻下法治疗里证,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91、太阳伤寒证,本应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却反而使用泻下法,致脾肾阳衰,出现腹泻完谷不化,泻下不止,虽有身体疼痛等表证存在,也应当急以治疗里证。经治疗后,里证解除,大便转正常,身体疼痛仍未去的,再治疗表证。治疗里证用四逆汤,治疗表证用桂枝汤。
92、病人有发热、头痛等表证,脉象反而见沉的,如果使用温经解表法治疗而不痊愈,反而增加身体疼痛的见证,就应当从里证论治,用四逆汤方。
93、太阳表证,先使用泻下法治疗而没有痊愈,再用发汗法治疗,因而导致内外俱虚,出现昏冒的症状。昏冒的病人如果正能胜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就可以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邪散表气得以调和的缘故。如果里气尚未调和,然后再用泻下法治其里。
94、太阳表证没有解除,如果出现畏寒战栗,并见尺部寸部的脉象皆沉伏不显,继之高热汗出而病解的,这就是战汗证。此时,如果先触摸到寸部脉微微搏动的,主病在表,应当先发汗解表,则病可解。如果先触摸到尺部脉微微搏动的,主病在里,用泻下法则病可愈。如果要用泻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95、太阳表证,发热汗出的,这是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卫外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所致,治疗宜驱风散邪,适宜用桂枝汤。
96、外感风寒之邪,经过五六天,出现发热怕冷交替出现,胸胁满闷不舒,表情沉默,不思饮食,心中烦躁,总想呕吐,或者出现胸中烦闷而不作呕,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胁下痞胀硬结,或者心慌、小便不通畅,或者口不渴,身体稍有发热,或者咳嗽的,为邪入少阳,用小柴胡汤主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用水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胸中烦闷而不作呕的,方中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如果出现口渴的,加人参一两半,与以上用量相合为四两半,并加瓜蒌根四两;如果出现腹中疼痛的,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如果出现胁下痞胀硬结的,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如果出现心慌、小便不通畅的,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如果出现口不渴、体表稍有发热的,去人参,加桂枝四两,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让病人微微汗出,就可痊愈;如果出现咳嗽的,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气血虚弱,腠理开豁,邪气得以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结,留居在少阳经,正气与邪气相争,所以出现发热畏寒交替而作,发作与停止均有其时;由于胆气内郁,影响脾胃,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饮食;脏与腑相互关联,肝木乘脾土,所以出现腹痛。邪气在胆在上,疼痛在腹在下,这就叫邪高痛下。胆热犯胃,所以出现呕吐,当用小柴胡汤主治。服了小柴胡汤后,出现口渴欲饮等阳明见证的,表示病已转属阳明,必须按阳明的治法进行治疗。
98、得病六七天,脉象迟而浮弱,畏风寒,手足温暖,是太阴虚寒兼表证未解,医生却屡次攻下,致脾阳虚弱,寒湿内郁,出现不能进食,胁下满闷疼痛,目睛、面部及全身发黄,颈项拘急不舒,小便解出困难。如果误予柴胡汤治疗,一定会重伤脾胃而出现泄利后重的症状。如果本来有口渴,饮水即作呕的,是脾虚水饮内停所致,柴胡汤也不能使用。如果误投柴胡汤,就会导致中气衰败,出现进食后就呃逆的变证。
99、外感病,经过四五天,身体发热,怕风,颈项拘急不舒,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又口渴的,属三阳合病之证,用小柴胡汤主治。
100、外感病,脉象浮取见涩、沉取见弦的,为中虚而少阳邪乘,应当出现腹中拘急疼痛,治疗应先给予小建中汤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用药后少阳证仍不解的,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胶饴一升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五味药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饴糖,然后放在小火上将饴糖溶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平素经常呕吐的人,不适宜用小建中汤,因为小建中汤味甜的缘故。
101、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证的征候,只要见到一二个主证的,就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不需要所有的征候都具备。凡是柴胡汤证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可以仍给予柴胡汤进行治疗。服药后,正气借助药力与邪相争,一定会出现畏寒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的的战汗现象。
102、患外感病二三天,心中悸动不宁、烦躁不安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103、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的,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能解除,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五两切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另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恐怕不是大柴胡汤。
104、外感病,经过十三天不解除,胸胁满闷而呕吐,午后发潮热,接着出现轻微腹泻。这本来是大柴胡汤证,应当用大柴胡汤攻下,医生却反而用峻下的丸药攻下,这是错误的治法。结果导致实邪未去而正气损伤,出现潮热,腹泻等症。潮热,是内有实邪的见证,治疗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除少阳之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片、半夏二十铢,旧本为五枚,用水洗大枣四枚剖开,芒硝二两以上八味药,以水四升,先加入前七味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至稍开,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大便不解的,可继续服。
105、外感病,经过十三天,邪传阳明而见谵语的,是胃肠有实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攻下。如果小便通利的,大便应当坚硬,现却反而出现腹泻、脉象实大,可以断定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错误的治法。假如不是误治而是邪传三阴的腹泻,脉象应当微细,四肢应冷,现脉象反而实大,是内有实邪的标志,说明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其大便虽通而实邪未去,应当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106、太阳表证没有解除,邪热内入与瘀血互结于下焦膀胱部位,出现有似发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状,如果病人能自行下血的,就可痊愈。如果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尚不能攻里,应当先解表,待表证解除后,只有小腹拘急硬痛等里证的,才能攻里,适宜用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微微煮开后离火,每次饭前温服五合,一日服三次。服药后应当出现轻度腹泻。
107、外感病八九天,误用攻下,出现胸部满闷、烦躁惊惕不安、小便不通畅,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用水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炒大枣六枚,剖开以上十二味药,将大黄切成围棋子大小,余药用水八升,煎煮成四升,然后加入大黄,再煮一二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柴胡汤加入龙骨等药。
108、外感病,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这是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叫纵,用针刺期门的方法进行治疗。
109、外感病,发热,畏缩怕冷,口渴很甚,想要喝水,腹部胀满,这是肝木反克肺金的表现,名叫横,当用针刺期门法治疗。治疗后如果出现自汗出,小便通畅的,为肝气得泄,病将痊愈。
110、太阳病第二天,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医生反而用热熨疗法来熨病人的背部,导致汗出很多,火热之邪乘虚内入于胃,胃中津液枯竭,于是出现躁扰不宁、谵语,病经十多天,如果病人出现全身颤抖、腹泻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将要解除。如果火攻后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见呕吐,足底下感觉冰凉,大便干硬,小便本应当频数,但反而不频数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后,头猛然疼痛,并感觉脚心发热,这是水谷之气向下流动的缘故。
111、太阳中风证,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影响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就会发黄,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衄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征象,如果小便尚通畅,示津液犹存,病人还可救治。
112、太阳伤寒证,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牡蛎五两炒,蜀漆三两,用水洗去腥味龙骨四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蜀漆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13、病的表现象太阳伤寒证,但脉搏不弦紧反而弱,并且出现口渴,这是温病而不是太阳伤寒证。如果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就一定会出现谵语等变证。温病初起脉弱,一般并见发热脉浮,用辛凉发汗解表法治疗,汗出邪散,则疾病可愈。
114、太阳表证,用火熏法强使发汗而汗不出,火邪内攻,邪热内扰,病人必烦躁不安,如果病至第七天,邪气在太阳经当行尽,病当痊愈而仍不痊愈的,就一定会出现大便下血的变证。由于这是误火所致,所以叫做火邪。
115、脉象浮,发热甚,这是太阳表实证,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却反用温灸法治疗,这是把实证当作虚证来治疗,火邪内攻,耗血伤阴,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的变证。
116、病人脉象微数,属阴虚内热,千万不可用灸法治疗,如果误用温灸,就成为火邪,火邪内迫,邪热内扰,就会出现烦乱不安的变证。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脉象浮,主病在表,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如果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治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如果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所以知道汗出而病解。
117、用烧针的方法强使病人出汗,致心阳损伤、下寒上逆,一定会发作奔豚,出现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时作时止的症状。同时,由于针刺的部位被寒邪侵袭,肿起红包块。在治疗上,可内服汤药,用桂枝加桂汤;外用灸法,在肿起的包块上各灸一艾柱。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桂枝达到五两,加桂枝的原因,是因为桂枝能降奔豚气。
118、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心阳损伤,出现烦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炒龙骨二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每日服三次。
119、太阳伤寒证,如果用温针进行治疗,往往会导致惊惕不安的变证。
120、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发热的症状,现病人出现自汗,反而不见畏寒发热,关脉细数,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引起的变证。在得病一、二天误用吐法的,就会出现腹中饥饿,却不能食;得病三、四天误吐的,就会出现不喜欢吃稀弱,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进的东西,晚上就吐出来。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致的变证,其病变尚轻,所以叫做“小逆”。
121、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的见症,治疗当用汗法以解表,现却使用吐法,吐后病人反而出现不怕冷、不想穿衣服的,这是误用吐法所致的内热的变证。
122、病人脉象数,脉数一般为邪热所致,热能消化水谷,应当出现能食的症状,却反而出现不能食而呕吐的,这是发汗不当,导致阳气衰微,胃阳虚躁,因而出现脉数。这种脉数是假热的表现,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不能食;因为胃中本虚冷、虚气上逆,所以出现呕吐。
123、太阳病,病传阳明已经十余天,病人胃脘部烦闷不适,泛泛欲呕,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有胀满,心中郁闷烦躁,如果是误用峻猛涌吐或泻下药所致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不是吐下所致的,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此证虽有只想呕吐,胸部疼痛,大便稍溏泄的症状,但不是柴胡汤证。因为病人泛泛想吐,所以可以推知是峻吐峻下所致的。
124、太阳病,经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象沉滞不起,没有结胸的见症,神志发狂的,这是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当有小腹部坚硬胀满、小便通畅等症,攻下瘀血就可痊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阳之邪随经入里,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用抵当汤主治。
抵当汤方
水蛭炒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用酒洗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不下血的,可以继续服。
125、太阳病,症见皮肤发黄,脉象沉结,小腹坚硬,如果小便不通畅的,则不是蓄血证,而是湿热发黄证;如果小便通畅,并有狂乱征兆的,则是蓄血发黄证无疑,用抵当汤主治。
126、外感病,发热,小腹部胀满,如果水饮内蓄的,应当小便不通畅,现小便反而通畅的,是下焦蓄血证,应当攻下瘀血,不可用其它药物,适宜用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炒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以上四味药,共捣成细末,分作成四个药丸,用水一升,取一个丸药煎煮,煮至七合,连药渣一起服下。服后24小时应当下血,如果不下血的,可以再服。
127、太阳病,因为饮水过多,致水饮内停,如果小便通利的,是水停中焦,一定会出现心悸不宁的见症;如果小便短少不通畅的,是水停下焦,一定会出现小腹部胀满急迫不舒的症状。
128、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的表现怎么样?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这就叫结胸。
129、什么叫脏结?答:症候表现与结胸相似,但饮食如常,经常腹泻,寸部脉浮,关部脉细小沉紧,苔白滑的,这就叫脏结,是难治之证。
130、脏结没有阳热证症候表现,不发往来寒热,病人不烦躁而安静,舌苔滑,不能用泻下法治疗。
131、疾病在表却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疗,邪热内入与水饮相结,因而形成结胸证。之所以形成结胸,是因为攻下太早的缘故。疾病在里,内无实邪,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致胃虚气逆,所以形成痞证。有结胸证的表现,如果出现项部拘急不柔和,与柔痉的症状相似的,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就可痊愈,适宜用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炒黑以上四味药,先将大黄、葶苈子捣细筛末,再加入杏仁、芒硝,共研如膏脂,用水调和作成约弹子大小药丸。另外将甘遂捣成细末,用白蜜二合,水二升,加入上药丸一粒及甘遂末一钱匕共煮,煮至二升,一次温服下。服药后,经过一晚上,应该腹泻,如果不腹泻,可以继续服,直至出现腹泻为度。服药禁忌同《药法》。
132、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攻下,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133、结胸证的症状全部具备,如果出现躁扰不宁的,多属死候。
134、太阳病,脉象浮而动数,脉浮主风邪在表,数主有热,动脉主痛,数又主虚,症见头痛发热,轻微盗汗,反而怕冷,这是太阳表证未解。本应从表论治,医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由于胃中空虚而无实邪,误下后邪气内陷,邪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膈,所以出现脉动数变迟,胸胁心下疼痛拒按,短气,烦躁不安,这样就形成了结胸证,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不形成结胸,只见头部汗出,到颈部为止,其它部位不出汗,小便不通畅,身体发黄的,则是湿热郁蒸发黄证。
大陷胸汤方
大黄一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先煮大黄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一、二开,然后再加进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很快腹泻的,停服后药。
135、外感病六七天,形成热实结胸证,脉象沉而紧,胸脘部疼痛,触按象石头一样坚硬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136、外感病十多天,邪热内结在里,又出现发热畏寒交替往来的,治用大柴胡汤。只有结胸证的表现,体表没有高热的,这是水与热互结在胸胁,如果头上轻微汗出,而全身无汗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137、太阳表证,反复发汗而又行攻下,出现五六天不解大便,舌上干燥,口渴,午后微有潮热,从剑突下一直到少腹部坚硬胀满疼痛,不能用手触摸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138、小结胸病的症状,是正当胃脘部位,用手触按感觉疼痛,脉象浮滑的,用小陷胸汤主治。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瓜蒌实大的一枚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先加入瓜蒌,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其它药共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服温。
139、太阳病得了二、三天,不能平卧,只想坐起,胃脘部痞结胀硬,脉象微弱的,这是素有寒饮结聚在里的缘故,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因而形成腹泻。如果腹泻停止的,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腹泻不停止,到第四天又再攻下,就会引起胁热利。
二间:间指容,即居处之意。因该穴位于手次指二节与三节之中,因名二间。二间系大肠之荥穴,有清热消肿作用。
140、太阳表证,误用攻下,如果脉象急促,不形成结胸的,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如果脉象浮的,一定形成结胸;如果脉象紧的,一定会咽痛;脉弦的,一定会两胁拘急;脉象细数的,就会头痛不停止;脉象沉紧的,一定会作呕;脉象沉滑的,一定会出现协热下利;脉象浮滑的,一定会出现大便下血。
141、病在表,应用发汗法解表祛邪,却反而用冷水喷洒浇洗来退热,热邪被水饮郁遏不能解除,使热更甚,怕冷,皮肤上起鸡皮疙瘩,想喝水,但又不很口渴的,可给予文蛤散治疗。如果服药后仍不好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疗。寒实结胸,有结胸主证,没有热证症候表现的,可用三物白散治疗。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上一味药,研成细末作成散剂,用开水五合冲服,每次服一方寸匕。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尖,炒黑,研如膏脂贝母一分以上三味药,先将桔梗、贝母研细成散,再加入巴豆,在药臼中杵成细末,用米汤冲服,强壮的人每次服半钱匕,瘦弱的人减量服用,服药后,如果病在胸膈以上的,一定会出现呕吐,病在胸膈以下的一定腹泻。如果服药后未发生腹泻的,可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如果腹泻过度而不停止的,可饮冷粥一杯,以抑制药性。身体发热、畏寒、皮肤起鸡皮疙瘩而不解除,想拿衣服复盖身上,医生如果用冷水喷洒、浇洗,更使邪热郁闭而不能外散,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所以出现烦热更甚。假如已经汗出,而腹中疼痛,可用芍药三两,煎服药方法同上。
142、太阳与少阳两经并病,出现头痛项强,或者眩晕昏冒,时而心下痞塞硬结、如结胸状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千万不能发汗。误用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如果经过五天,仍然谵语不停止的,应当针刺期门,以泄其邪。
143、妇女外感风邪,症见发热畏寒,适逢月经来潮,经过七八天,发热退而身体凉,脉象变迟,胸胁下满闷疼痛,好象结胸一样,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泄其实邪。
144、妇人外感风邪,经过七八天,出现了发热怕冷定时发作的见症,月经恰在这时中止,这是热入血室。因为邪热内入血室与血相结,所以发热怕冷定时发作,好象疟疾一样,用小柴胡汤主治。
145、妇人外感寒邪,症见发热、畏寒等表证,正逢月经到来,病人白天神志清楚,夜晚谵语如见鬼神的,这是热入血室,不可用汗吐下法损伤胃气及上二焦,每可热退身和而自愈。
146、外感病六七天,发热,微微怕冷,四肢关节疼痛,微微作呕,胸脘部满闷如物支撑结聚,表证还未解除的,用柴胡桂枝汤主治。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剖开,生姜一两半切片,柴胡四两以上九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用人参汤(疑指桂枝汤加人参--编者注)加半夏、柴胡、黄芩,取人参一半的量,煎服方法同桂枝汤,又同柴胡汤。
147、外感病五六天,已经发汗又用泻下,出现胸胁满闷微有硬结,口渴,不呕,头部出汗,发热畏寒交替而作,心中烦躁不安的,这是病没有解除,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炒,甘草二两炙,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后可出现轻度心烦,服第二次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人迎: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饮食吞咽,如人事之送迎,故名之。系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有宽胸定喘,散结清热之功。
148、外感病五六天,头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胀满,口中不想吃东西,大便坚硬,脉象沉紧而细,这是阳微结证,必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脉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阳微结的表现。假如是纯阴结证,病邪应完全入里,不应该再有表证,而此证是半在里半在表,表证仍然存在。脉虽然沉紧,却不是少阴病,因为阴证不应该有汗出,现有头部汗出,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假如服小柴胡汤后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149、外感病五六天,呕吐而发热的,则柴胡汤证已经具备,本应用柴胡汤治疗,却用其它药攻下,误下后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给予柴胡汤治疗。这虽然误用攻下,但尚未形成变证。由于误下正气受损,所以服小柴胡汤后,一定会出现先振振畏寒,继之蒸蒸发热,随之汗出而病解的战汗现象。如果误下后邪气内陷,与水饮相结,出现心下坚硬胀满疼痛的,这是结胸,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误下损伤胃气,胃虚气逆,气结心下,出现胃脘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不能用柴胡汤治疗,适宜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用水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150、太阳与少阳并病,反而用攻下治疗,形成结胸,出现心下硬结,腹泻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烦躁不安。
151、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证之脉,应发汗解表,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致表邪入里,因而形成痞证。因是无形气机痞塞所致,所以按之柔软不痛。
152、太阳中风,表证未解,又见下利,呕逆等水饮证,证属表里同病,治当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