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道、力、慎、胜'是什么意思?

三照聚福堂传统文化中心1857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其要旨可以归结为“道、力、慎、胜”,也即修道、备力、慎战、求胜。

“道”字阐述的是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认为统治者的政治清明与否对战争胜负的作用非常大。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战争的胜负与否决定于“五经”“七计”,而“五经”“七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道。道可以被理解为“德”,是指进步的开明的政治。“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在孙子看来用开明的政治,取得民众的支持,统治者的政治体现了民众的利益,才能得到取得民众的认可,上下一致。只有民众支持战争,才可以生死与共地争取胜利。

“力”字,主要是国力、军力。《孙子兵法》主张备力。因为国家的经济、财力与战争胜负与否的有非常密切的利害关系,孙子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是支撑战争的基础。从经济角度来看,战争是件相当消耗财力的事情,首先要征集兵员,准备武器、装备、粮草,再将这些战争物资长途运籀至前线,需要耗费巨额财富。对此孙子认为,战争本来就是日耗百金的事情,想要打仗,就必须要国库充盈。如果战线拉得比较长的话,那么,就会因此拖垮老百姓的生活,给百姓增加负担。如果战线拉得过近的话,那么,就有导致物品贵卖,这就是所谓的“战争财”,那么,老百姓为了日常生活的需求,就一定会耗费重金去购买这些东西,那么他们自己的财富就会逐渐衰竭了,然后就出现了恶性循环,打仗拖垮了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生活不好过,就会影响税收之类,又会由此影响到战争。那么,这个时候,从百姓的生活和战场的耗费来说,都不是好情况。所以,“力”才表示着,如果没有一定国力就从事战争,“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战”字,指的是战争,孙子主张“慎战”思想。首先,战争是国家大事,因此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其次,决定开战了就要特别谨慎,不能带着个人感情发动战斗,否则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孙子认为,君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从大局考虑,即使要进行战争,那么也必须要选好精兵良将,一定要慎重其事。再次,既然决定开战,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要有多方面充分的准备,做到“先为不可胜”。先是充分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接着制订周密的计划,多算胜,少算不胜。力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便实现不了,也要造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使对方不战而屈,最次也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城、伐兵。

“胜”字,指获得胜利,也是求胜之法。

孙子将胜利也分为几个不同的境界,“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孙子看来,孙子认为只要各方面准备就绪,有压倒对方的力量,就会有必胜的形势,这样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经过强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才是赢得最完美的胜利,也是善于用兵的最高境界,“必以全争于天下”使“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种境界是,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充分做好战争准备,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去击败敌人,谓之先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第三种境界是,十分了解实情,把战场上的每种变化都了如指掌,并且作为指挥的重要条件,谓之知胜,孙子中描述的有“知得失计”“知动静之理”“知死生之地”“知有余不足之处”“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知诸侯之谋”“知九变之术”,等等。

第四种境界是,使敌人成为弱敌、孤敌、疲敌、饿敌、怯敌、骄敌等,任何一种好战胜的作战目标、作战对象,谓之易胜。“善战者,胜于易胜也。”

第五种境界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兵力相当的对手,谓之力胜“十则困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散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避之”

第六种境界是,运用智谋、谋略,先计后战,致人而不致于人,谓之智胜。所谓“上兵伐谋”,“兵者,诡道也”。

第七种境界是,兵强将勇,行动迅速,阵容严整,激励士气,谓之勇胜。所谓“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杀敌者,怒也”“疾战则存”“其疾如风,其徐为林”“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第八种境界是,战胜之后如果不能通过修明政治,恢复经济,安抚民众,安定生活,肃清残敌,论功行赏,激励士气等等手段保存胜利果实,将已有的胜利扩大,是极大的浪费,谓之修功。“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