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星星点灯

真实影像127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文字把我们的记忆又拉回到童年的冬天,围坐火炉边,没有空调、没有手机,但更有温情。”--陈剑

料未及,文字所勾起的童年记忆,如飞石入水,涟漪轻泛,层层叠叠晃荡开来。

围炉乐话,温情似火,烤火忆童年。

“南方的冰与火之歌尤其明显,如今再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大雪,然而气温倒是愈来愈低,每年都在抗凝冻;没有妈妈安排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衣物,只有电热毯和怎么也捂不热的手脚;也没有煤棚,因而也没了一家人挤在厨房里添煤、烤火、写作业、织毛衣、看电视剧的晚间时光。一直在社区高负荷运转的小欣对于冰火之歌的感受,有冻也有温暖。“甚至冬天爸妈都不在身边了,为了避寒,二老每年都要去海南呆4、5个月,冬天真是冷。“

虽然云南冬天越来越热,贵州的似乎还是很冷,还有凝冻天气。即使是同在西南的云贵川桂,冷天都各有特色和表现,难以用一把尺子衡量。

冬天,在北方和南方是两重天。四九五九的云南,已经艳阳天天,乡野集市里商贩已经有穿短袖单衣者。即使如此,文字里的冷,“有笑有痛,虽有南北差异,代入旧时回忆,仍能感同身受。冬日里享受着字字真情的温暖!“

童年时冷的记忆,几乎都和亲友之情之谊相关。也应该是因了亲情和友情,那时候的冷,只算作是温暖人生里的一个挂件,点缀着冬天。老赵优美地说“碳火飞起来的星星,有味道也有温度……“

说到炭火,童年烤火记忆里还有星星点灯的文艺。

南,童年的冷天,火盆是一个极重要的取暖工具,更是一个童年玩具。小叶一直记得,“小伙伴们都带火盆进教室,在火灰里偷偷埋一把包谷,不时听见噼里啪啦声响。”然后,会被老师骂死。尽管如此,火盆依旧带,因为是取暖神器,而包谷,依旧劈里啪啦,因为这火盆,童年生活多了开心与独特的味道。

这样的玩具效用,在湖南也是一样。“那会儿用妈妈装着涂脸用的盒子来烤豆,烤得啪啪响,老师经常没收我们的工具。”说得是工具,我觉得更是孩子们的童年玩具,与美食相亲,与人互动的社会玩具。“男女同学都带着这火箱,冷天基本都会烤豆(各种各样的),满教室香喷喷。”爱吃的小吴温馨回忆着。

在滇南山村,小时候这样的烤火火盆被孩子们取名为星星点灯,“我们喊的‘星星点灯’,是小伙伴围一圈炼火炭时火盆摇过头顶那场景……过瘾而惬意“。

这么多火盆,全是各家各孩创造力的大发挥,没一个重样。“火盆嘛,只要能想象出来的形状,都有。我偷了堂哥吃饭用搪瓷碗拎去学校,不仅被哥骂,还被娘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此也可见一斑。

说到火炭,有自家的火炭,也有学校背后捡到的小树枝炼的拇指火炭。家人动手,孩子自己也动手参与火炭制作。

每到冬天,不管是中午还是下午放学,孩子们一得空就撒丫子跑去学校后山,捡树枝放在自带的火盆里炼火炭,玩的可欢了。“为了炼火炭,有时候玩到晚上星星点灯还不回去,大人们扎堆来后山寻自家孩子。有的老娘手里还操着一根细长的青条,喊几声我们不回音么‘跳脚米线’得吃了。“

孩子们把这火盆功用发挥得很极致,远远超过其原本烤火取暖的功能,这是童年的光和热,更是儿童智慧与探索精神的体现。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冷已经被孩童的各种天真趣事挥霍一空,回忆起来,很甜美。“火盆的星星点灯,给孩子们带来的何止是冬日的温暖,更是人生记忆的美好。小叶说,”更清晰的是为了感受一把气派,把老爸军大衣偷出来妆扮显摆,结果被“星星点灯”玩火盆的伙伴给烧了几个洞。“

这些记忆,也许“回不去了,遗憾!“也许,记录的文字,就是连接回忆与现实,童年与人生的一座座虹桥。

想小时候打雪仗,吃池塘里的冰块,滑冰,上学时拿一个小箱子放些木炭下课时就出来摇啊摇,感觉一下就回到了童年。“

在湖南,冬天会有“火箱”,外面木制的箱子,里边放一个铝制的盆,盆里放木炭与灰。有了木炭,箱子就是热的,热气散出来,就成了了火热的木箱。

湖南小华记得,“两只小脚踏在上面,是我爸爸用木板做的,我们小时候叫火箱。“这个火箱的制作非常有趣,外面像个小木箱,打开抽屉一样的开口,里面就是个木炉子。这个火箱,让童年暖和起来。“

“想想都开心,那时我爸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帅哥,在我们村我家六兄妹是最幸福的,从小到大都没挨打,我爸是做衣服的,城里人穿什么新款他就会帮我们做,村里人都说我们是五朵金花;
那火箱也是城里学回家的,木箱里面放张碗,我们烧火时,那些大木头烧完,拿缸子把它密封好后就是木炭。早上起床,我爸都帮我们准备好了,一人拿一个去上学,非常感谢上帝给我们这样的爸妈。“
父母的宽和对待,在日常的点滴中透着,在火箱里在着。

这火箱的玩耍功用还真不一般。廖老师分享说,“小时候,池塘结冰时,我们坐火箱上在池塘里溜冰。“这个小小的火箱,能取暖,还能够作为滑冰箱畅滑,这童年的创意和不拘一格精神,令人敬佩!

本处视频要特别鸣谢湖南浏阳廖桔霞老师的录制和讲解,开了眼界。
在昆明郊区厂矿,小时候我们也玩一种叫火罐的玩具。功用和前面提到的火盆与火箱很像,构造也比较简单。记得是用铁罐(包括空罐头和厂里加工过的铁罐)打了孔,可以透气透烟,两侧用铁线或其它的线给拴住,中间放上几块裂碳或者木炭,就带着去上课了。

一路上,大家都边走边用手抡圆了火罐甩动,只见一路上每个孩子都被一圈圈烟带包围起来,颇有哪吒风火轮的感觉。甩过后,火罐里的碳烟越来越少,红红的火炭在火罐里透着温暖。

文字可以沟通过去与现在,与未来。思念也可以。

小牛说,“天堂很远,还好有思念。思念串起了天堂和人间,思念是炉火上热腾腾的饵块香,是不经意间回想起童年里冷的挂件“。

昆明附近,烤火的炉子,“我们叫风炉,可以烧煤,可以烧碳,铁网下面一层可以用火勾掏火,让火着呢更旺,可以在下面烧洋芋,烧山yo(红薯),碳火上面架个铁网烧饵块,烫乎乎呢饵块,抹上我妈做呢辣酱或卤腐,一口咬下克,超满足。“

冬天的炉子,北方也有用。在山东,“这种炉子我小时候家里也用。烧蜂窝煤,一壶壶烧开水出来。北方冬天离不了。各家除了屯煤,还要有“封炉子”的技巧。让半燃烧的煤延续到明日起床。封的原理是阻隔炉口和掏灰通道,就留一两个蜂窝在里面不完全燃烧。“小艺的经验和蜂窝煤粘连在一起。”都要成吨地买。一个大概一斤重吧?一天总得烧掉十几个,从黑色烧成灰色,煤被烧尽只留成型的土坯。“当时楼道基本是堆煤用的,各家有各家的一片,为此闹矛盾也是常态。


往西北走,童年和冷的回忆也是满满当当。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用细铁丝烤羊肉。自己家的炉子,火都把肉烤糊了,其实真的没有办法吃的,可是当时就是吃的烤糊的肉,明明知道是苦的味道,还依然觉得很好吃。一群孩子…现在想想真的太好笑了,不怕把房子点着了,更不会担心什么致癌物质。“这么细致而快乐的记忆,敢于冒险,敢于承担后果。让孩子们在试错和探索中成长,是很贴近生活现实的发展道路。

“其实那时候的青海冷的要命,可是现在已经不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只记得我们儿时的很多趣事。如果遇到现在的孩子,想必家长们一定会疯掉的。“小平也确认了童年冷天的趣事是可以御寒这一点。

现在的孩子除了玩手机之外,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玩了。她们的活动和成长环境越来越小,越来越单一。自然和文化还有好多东西要去学习,可是都没有了时间和空间。

“我还记得小时候放寒假的时候,大家住的房子都是平房,四合院。每年过完腊八节,小朋友们就帮大人们开始铲院子里的冰,铁锤和铁铲都比孩子们大。可是真的会把很厚的冰铲干净的。“ 那么厉害,孩子的力量也很大,给他们机会的话。”现在想想真的很了不起的“。那就是儿童的力量和智慧。

小平对于集体成长的经历,印象深刻。“所以群居生活对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邻居一个哥哥带着我弟和其他家的男孩子,教他们做陀螺。我们女孩子们相互学做饭。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和面做面片。“

“那时候青海的女孩子真的很能干的,自己都会做馍馍,做拉面。我记得我上初中了,西宁才出来卖馍馍的。所以以前如果不会做饭,小伙伴们都会看不起的。”那时候,她四年级,11岁上下就会做这些技术活,喂饱喂好家人和自己。

“家长们各个对比哪家孩子的菜饭做得好,勤快,家收拾的干净,”小平颇有感触,“现在想想还是我们的父母太智慧了。把我们累的半死,拼了小命也要干好家务”。

“不过这些成长经历对我们一生受益最大了。去年疫情在家,我们就可以自己在家和面做饭,蒸馍馍。”一个冷天的回忆文字,引出来这许多童年的多彩故事,可见文字不仅仅能搭桥铺路,还可以催化出尘封的人文故事。

欢说:“回想起小时候与大自然的种种互动,都能够带来不同的愉悦之感,再对比如今城市儿童的世界,好像除了“屏幕”,与生活中的事物似乎没有太多交集。小时候能感受到雪确实还是一件蛮幸福的事儿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童年和记忆。有些记忆看起来是特别的,其实,背后是如此相似的社会大潮与成长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些,则确实是属于一个时代的。

阿郑告诉我,忆冷思亲的文章描述的是“专属我们这代人的记忆。生活虽然清贫,但童年的乐趣多多。那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对于冷的记忆,非常深刻。有一次跟我妈说,我小时候冬天从来没有穿够衣服,随时都是冷着,让妈妈伤心不已。”
谈到被冷着,她说,“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条件艰苦,大人也顾不了那么多。虽然那样,我们不也一样成长吗?每一种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这样的人生态度,需要时间的磨砺和打造,却超越时代,“童年回不去了,童年的记忆陪伴温暖我们一生。童年练就的钢筋铁骨成就我们的人生。”

一辈人,又一辈人的记忆,知足常乐。

冷锻炼了筋骨和品格。忆冷,让文字搭起一道道过去与现在融通的时光虹桥。

童年,通过文字,时常可以回去,并且来去自如。

记忆在字里行间重新焕发出活力,如星星之火。


星星点灯,照亮来时的路。

请尊重本公众号作者的智慧和知识产权。
欢迎转载此文,敬请注明文章出自“土人云”及作者。
如欲用于正式刊行和发表,请联系土人云征询作者意愿和首肯。

土人云

土,取泥土、土地、本土之意,立基于大地,根深叶茂。
人,即人文、人本、人道,人世之精,顶天立地,天人合一。
云,乃彩云之南,为水如棉,千姿百态,风云幻化!云又作说道,乃曰。


土人云,足踏实地之说道,享中西之智识,收纳四海之言,云集五湖之趣。从独有视角切入,分享最新的信息、思想及原创之作。


土人云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分享为载体,实践探索为基础的公共平台。我们鼓励儿童友好、多元、包容、创新和社会责任感,也珍视来自各个角度和领域的不同声音与观点。

  • 转载请注明 童年|星星点灯
  • 本文出处: https://kxion.com/article/2101.html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或修改。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