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2古典派哲学家
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三位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大约公元前四五O年起,雅典成了希腊王国的文化中心。从此以后,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
自然派哲学家关切的是自然世界的本质,但古典派哲学家更关注个人本身和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当时的雅典逐渐形成了一个由人民议会和法庭等机构的民主制度。哲学家们认为,为了使民主能够运作,人民必须接受足够的教育以参与民主的进程。在现代,我们也看到新兴的民主国家如何需要开启民智。
在苏格拉底出现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诡辩学派”。
诡辩学家跟自然派哲学家一样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他们认为人不可能揭开大自然与宇宙之谜,所以他们的关注点在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毕竟人必须学会如何在社会生存。
诡辩学家普罗塔格拉斯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需求。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诸神时,他说:“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一个无法确定世界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为“不可知论者”。
这些诡辩学家大多游历过各地,见过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促使他们开始思考人类社会哪些是与生俱来的,哪些又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比如他们认为“害羞”并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对这些诡辩学家来说,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
相反的,苏格拉底则试图证明某些规范事实上不容置疑,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苏格拉底(公元前四七〇年~公元前三九九年)
苏格拉底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
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方式是他与人谈话时看起来并无意要指导他人,而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逻辑漏洞,从而不得不修正自己的理论。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人的内心,每个人(不论是贵族还是奴隶)都能运用自己的常识来发现真理,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理论。他这种通过装无知的追问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反讽”。
苏格拉底有一点与诡辩学派不同,就是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教导他人的“智者”,而是与他人一样追求真理的人。他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的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
现在我们来思考四个问题:一个面包师傅如何能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面包?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人的灵魂是否不朽?男人与女人是否一样具有理性?
------------------------------------------
柏拉图(公元前四二七~公元前三四七年)
简单地说,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对他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那些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回想一下前两个问题,有没有五十个一模一样的面包和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在柏拉图看来,自然界的最小的单位,为何能组成我们看来同种的物质,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些特定的形式,他称这些形式为“理型”或观念。
他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在这个理型的世界中,柏拉图将世界分成两个领域。一个是感官世界,里面存在的都是“流动”的事物。另一个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永恒不变”的理性来确实认识世界。
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它和所有的饼干模子一起躺在橱柜的上层)。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后,一个奇妙的过程展开了。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
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
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就像人有头、胸、腹部一样,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统治者、战士与工匠。
现在让我们简单说明人体三部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身体 灵魂 美德 国家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柏拉图的理想国类似于印度的阶级世袭制度,早在他降生以前,印度的社会便已分成统治阶级、战士阶级和劳动阶级这三个族群。对于现代人而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可算是极权国家,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相信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样有效的治理国家,理由很简单,统治者是以理性治理国家,而女人只要受到和男人一样的训练,并且不用生育和持家,也会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思考能力。
在遭遇若干次重大的政治挫败后,柏拉图撰写了《飨宴》这本对话录,他在书中描述了“宪法国家”,并认为这是仅次于理想国家的最好国家。这次他认为在上位者可以拥有个人财产与家庭生活,也因此妇女的自由较受限制。但无论如何,他说一个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像一个人只锻炼右臂,不锻炼左臂一般。
柏拉图的学说大致就是这样了,两千多年来他的理论不断受人议论和批评,第一个讨论、批评他的人是他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是雅典第三位大哲学家。
---------------------------------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三八四~公元前三二二年)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学园里进修了二十年,他不是雅典当地人,他出生于马其顿,在柏拉图61岁时来到他的学园进修。他的父亲是位医生,这对他的哲学观念影响颇大,他因此对研究大自然极感兴趣,他不仅是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欧洲第一位大生物学家。
柏拉图沉迷于他那些永恒的形式,而亚里士多德则对自然界的变化更感兴趣。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更倾向于运用他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运用他的感官。
柏拉图认为在人的观念中,统一的理想的形式先于现实的形象而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想的形式乃是人在观察了许许多多现实的形象后而总结出来的。
因此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用以将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分门别类。
自然的层级:亚里士多德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分成两类,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只能透过外力改变;另一类是生物,有改变的潜能。
让我们回到人类这个主题。他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负责而自由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
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在人际关系方面,他强调“黄金的中庸”,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
在政治方面,他描述了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
一种是君主制,但这种制度要成功,统治者必须抛弃自己的私利,以免沦为“专制政治”。另一种是“贵族制度”,但要小心变成“寡头政治”。第三种制度是民主制度,但是它很容易沦为暴民政治。
最后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对待女性的看法。很遗憾,他在这方面并不像柏拉图那样崇高。他似乎倾向于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并不完整。他相信男性的精子中有小孩所需的全部特质,而女性只是提供土壤。
亚里士多德对于女性的见解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因为整个中世纪都受到他的看法的影响。教会也因此继承了一种歧视女性的观点。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