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读书丨贡茶得官'一门侥幸千里埋冤'

蘇匠日和1119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

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宜和二年(1120年)时,负责漕运的郑可简制成一种银丝冰芽贞茶“方寸新”,也就是方寸大小的茶团,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

郑可简将此茶进贡给皇帝之后,宋徽宗龙颜大悦。郑可简也因此茶而备受隆恩,官升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转运使是负责运输事务的官员,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这个职位是一个大“肥缺”。

此后,郑可简派遣自己的侄子郑千里四处搜寻各种名茶。郑千里还真配得上他这个名字,常常不远万里,翻山越岭,找寻香茗。终于有一天,郑千里找到一种名为“朱草”的名茶。

郑可简本就是个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人。为了让儿子郑待问也能够获得一官半职,当他听说侄子郑千里找到名茶“朱草”后,便派人巧取豪夺,将“朱草”据为已有,由郑待问上贡宫中。果然,宋徽宗也赏赐了郑待问一顶乌纱帽。当时有人暗地里讥讽父子俩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被夺“朱草”的郑千里深感不平,对郑家父子心存忌恨,痛骂他们心黑手辣,无情无义。

郑待问贡茶得官后衣锦还乡,在府上大摆筵席以示庆贺,众人虽然心里都以为不齿,表面上却都为之称赞道喜。得意忘形的郑待问酒酣耳热之际,洋洋自喜地说道:“一门侥幸”。未等众人反应,只听宴席中突然出现一个愤愤不平的对答声:“千里埋冤”。众人表面不说,内心却无不暗暗叫好。

宋徽宗以贡茶赐官,荒唐至极。而郑家父子竟然夺人之茶,据为己有,只为借此获得官职。茶在这些人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夺取功名利禄的一件工具。

喝茶,形式上要简洁,但心境和情趣却可以灿烂。读一读古人的茶诗就知道。好茶配好诗,才完美。正如白居易所写:

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我们要过的生活,应该是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小小的快乐,就能让我们享受不尽,喝茶也是如此。

*素材源于:正明茶说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探索美

©广州蘇匠日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蘇匠日和SPA会所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迎宾大道103之65,英骏大厦十楼A1003-A1006

蘇匠日和文创馆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迎宾大道103之65,英骏大厦十楼A1001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