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鞭炮吓跑瘟疫?迎新春,这些年俗的来源你知道吗?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刚过,上海疫情却突如其来,牵动人心。为防控疫情需要,行知读书会决定暂时取消原定于今天下午举办的线下活动,后续若重开,小知会另行公布时间,且报名成功的名额仍然有效!
临近春节,上海人还能过个好年吗?总之,“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上海市民还需“摒牢”。

除了上海人关心春节怎么办,前几日,新的返乡防疫要求一经发布,“能不能返乡过年”就已成了举国关注的大事。
中国人的“过年”情结由来已久,游子常年在外,春节是一年到头里难得的阖家团聚的日子。到了腊月初八,过年就进入了倒计时,传统年节多彩有味的生活图景,从这天起便有了具象的展开。

在腊八这天吃一碗腊八粥。这个典型的习俗历史悠久,宋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便有记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那时,这个相传与佛祖悟道有关的习惯已经从寺庙延展至民间。
到了明清,原料与以前又有不同。《红楼梦》中便有熬制腊八粥的纪录,是用各色米豆加上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五种果品煮成。

喝完腊八粥,春节将至,家家户户便可以将春联贴起来了。按照习惯,春联红底黑字,上书对仗的吉祥话,贴在大门两侧,门框上还得写有横批。
贴春联的习惯来源更早。周朝时,人们会在大门两侧悬挂上两块长方形的桃符驱邪,桃符上写有古代传说中两位降鬼神仙的名字——“神荼”和“郁垒”,以此保家宅平安。
到了五代,有一年除夕,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桃符上作诗挂在寝宫门外,“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迄今以来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此后,上行而下效,桃符的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驱魔的神灵变成了吉祥的文字,流传至今。
宋时,春联还被称作“桃符”,王安石著名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便是千家万户更换桃符的场景。什么时候桃符成为了“春联”呢?传说朱元璋登基后,民间才以书写悬挂都更为方便的红纸代替桃木,也是到了此时,春联的横批才出现在百姓的门框上。

与春联的起源相同,年画也源自桃符,最早也带有辟邪的功能,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门神画”,到了五代至宋朝,对联偏重于文字,而门神画便以绘画为主的形式出现在百姓的门上。而年画发展至今,题材已然丰富的多,民俗、娃娃、吉祥的图案都可制成年画张贴;也早已不止于门板,客厅、床头、柜门,到处都有年画的身影。
但是,贴在窗上的又有别的说法,也就是“窗花”。早在纸出现以前,人们就有将皮革、丝织品等进行镂空雕刻的历史。汉代以后,剪纸艺术便得到了发展与传承,那时剪纸也以招魂、祭祀用,造纸技术日臻成熟后,从宋代到明清,剪纸逐渐成为过年过节的装饰物之一。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很多与过年有关的习俗来源却总与驱魔、驱邪相关。在传说里,不仅“年”是一只怪兽,连小孩最爱的“压岁钱”,所要压住的“岁”也指的是一头叫作“祟”的妖怪。
而爆竹的起源,据说也与一种可以让人染上寒热病的怪兽“山魈”有关,烧起竹子爆裂的声音能让山魈逃走。唐时,也有古人将硝石装在竹筒中驱散山间瘴气、化解疫病流行的传说。

用鞭炮驱逐瘟疫,或许不会是现代人面对疫情的正确做法。不过,辞旧迎新,一个祥和的春节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行知读书会,期待与您线下的重聚!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