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唯有月,不曾入窗来一代皇后死于'不贞'

月满天心的文字坊1021 次浏览0个评论2024年09月19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历史上的萧观音,纤弱善良,诗词书画、音律无不精通。在性格和容貌上,萧观音不像大辽女子,更像一位江南姑娘。

而大辽国的女子,一直崇尚的是习武之风。尤其是辽国宫廷内,一直都严禁读书,女子读书都是闻所未闻,他们的认知里,觉得读书太浪费时间,还会把思想弄的太复杂,不如保持这种没文化的状态。辽国后宫的女子,从不知温柔风情为何物,一味追求彪悍的女汉子之风,皇后们,也和将军们一样,大多能上马打仗,指挥千军万马丝毫没有问题。

英姿飒爽,帅气逼人的后宫女子中,突然出现了一位婉约婀娜,琴棋书画的才女,简直是天大的异类。大家看她,就像看一个怪物,一个笑话。

唯一能保护她在后宫平安的护身符,是她的身份。

萧观音出身高贵,大辽国主要由两个部落组成,一个是属于皇帝派系的耶律部落,一个是属于皇后的萧氏部落,两大部落互相依存共生,通过通婚这样传统而最直接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大辽国国运昌盛。

萧观音是萧家的代言人,她的姑姑萧耨斤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父亲萧惠是圣宗朝国舅、北院枢密使,加封魏王。她做皇后,不是因为才德美貌,而是必然。尽管,才德美貌她一样都不缺,却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做了一个稳固家族利益、地位的工具人。

优越的家庭条件,萧观音的成长中有足够的条件接触中原文化,学习她醉心的文明和诗词歌赋,小小年纪就已经因写诗填词而闻名,并善于模仿苏轼、欧阳修等大家。

《辽史•后妃传•道宗宣懿皇后萧氏传》说:通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王鼎《焚椒录》中说萧观音“幼能诵诗,旁及经子。

她是真正的才女,诗书音乐,无不精通,又生的美貌,艳冠群芳,最好的年华进宫做了皇后,怎么看,都是完美人生,她却偏偏,如入万丈深渊。

政治上的联姻,很难产生感情,萧观音又读了太多诗书,吟诗弄月,作曲弹琴,不喜杀戮血腥追求灵魂的伴侣,喜欢浪漫的爱情,由此衍生出来的矛盾便不可调和。

萧观音嫁的是辽道宗,道宗和一般的辽人一样,尚武,喜欢打猎,他的坐骑是一匹叫做飞电的宝马,此马日千里,瞬息百里,能出入深山幽谷。最开始新婚的时候,二人也曾甜蜜。道宗被萧观音与众不同的婉约吸引,萧观音也爱丈夫勇猛英姿,那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二人经常一起去打猎。

飞电飞驰在山峦野外,英雄美人的完美组合。如果日子就这样继续下去,实在是让人艳羡,只是,婚姻实在是个太漫长的过程,又太琐碎,他们的差异,并没有形成互补,反而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导致渐行渐远。

萧观音虽然温柔善良,但是她身体里毕竟流淌着契丹人的血,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她也有一倾豪气。

就是这个时期,她和道宗并马打猎途中,萧观音即兴吟了一首充满豪情的诗: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她描写的是打猎,却喻雄心万里,威震四方。这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豪迈万千,英气逼人,也是第一次,将战争轻描淡写的融入了文字。

夫妻情深也好,一时为了哄丈夫高兴也好,这是唯一的一次,道宗果然喜欢她这首诗,马上命人将此地改为伏虎林。以此表达对皇后的宠爱。

萧观音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性格豪气也不错,可惜那并不是她最的本性。夫妻感情稳定之后,萧观音恢复本真,一改豪迈和对大宋的征服之心,反而一直劝道宗,不要过于杀戮,不要过于血腥,她善良,悲悯,仁慈,觉得一国安定已经是最好的状态,征讨杀伐都是残害生灵,若人不来犯,并没有必要去打动征讨。她更像一个书生,跳出局限,心怀博大。道宗野心很大,他喜欢马上驰骋,拓展疆土,至于死伤,打仗总要死人的,而死去的汉人,根本就不在他的悲悯范围。萧观音的策略是慢慢转移丈夫的心性,要他停止战争和杀戮,没想到他心性没有转移,反倒烦了她这一套。

萧观音渐渐被冷落,她的住所,日渐荒芜,成了冷宫的摸样。无数个月夜里,萧观音端坐窗前,冷月无声。她始终不觉得自己有错。

萧观音失宠后的日子,通过她写的十首《回心院词》基本可以窥探。

《回心院词》共十首。第一首写萧观音督促宫人打扫宫殿: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第二首写擦拭象牙床:

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第三首写更换香枕: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第四首写铺陈锦被:

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第五首写张挂绣帐:

装乡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第六首写整理床褥: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被,待君临。

第七首写弛张瑶席: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第八首写剔亮银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第九首写点燃香炉:

爇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爇薰炉,待君娱。

第十首写弹奏鸣筝: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每一首,都是写她独自生活的细节,每一首,又都在写对丈夫的隐隐盼望之情,无论她在做什么,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在等你。她诗话生活,诗话爱情,诗话别离,诗话岁月。这诗一样的等待,诗一样的深情,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读不懂,便枉费了一片真挚。

一颗思念的心,他不懂。他需要的方式,她不肯。

正因为萧观音的思念深邃,寂寞日深,这十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来有肝肠寸断之感。

幽怨凄美,如泣如诉,深情如海,才华了得,都无法换回那个男人离开的心,悲哀浸骨,无奈复无奈。

《回心院词》泣血之作,相思之情,并没有换回道宗的心,反倒暴露了她的软肋——那就是文艺,深情,寂寞。

萧观音在不长的夫妻恩爱时光里,生育了儿子耶律浚,有孩子作伴,到底还有个希望。只是,萧观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不协调,她依然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儿子。在崇尚野蛮与掠夺的朝廷,耶律浚在母亲的教导下,知书达理,俊逸儒雅,和母亲一样,完全脱离了野蛮之气,在文化的熏陶下,他气质卓绝,母亲作为女人一直做不到的事,他都做到了,立为太子后,他得到了一致拥护。

就是这份儒雅和明朗这份与众不同的优秀,给萧观音带来了杀身之祸。

不受宠的皇后,本来对别人已经没有什么威胁,偏偏,她有一个像她一样的儿子。

文明肯定是最能适应社会的方式,也是最能让人喜欢的方式,所以当太子以这样的姿态出现的时候,立刻收获了大批拥护者。这是男女的区别,萧观音的文化气质,被她用来经营婚姻,而耶律浚是用来经营朝政,所以结果大相径庭。

这样的结果,让萧观音看到了希望,茫茫人生里,她终归有个奔头了。

当时,道宗有个宠臣,也是耶律一脉,叫耶律乙辛,出任辽国枢密使,位高权重,深得道宗宠爱。朝野上下,都对他惟命是从,唯独萧观音母子,心高气傲,绝容不下这样的浅薄之人。这种不容和不屑,让耶律乙辛十分恼火,而且,皇后太子母子的态度,直接威胁到了他的利益。

这是文人士子的悲哀处,他们太严以律己却忘记防人,他们太清高骄傲,却不屑圆融的处世之道,尤其是深处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他们不去应世,也不懂自保。沉浸在理想主义中,暴露自己的软肋。

怎么除去萧观音母子,一人朝野独大,一直是耶律乙辛的心病。

时时处于危险中的一对母子,并不知情,他们心思单纯明朗,以为自身修为够好,便可以治国平天下。

萧观音居深宫写下的《回心院词》给了耶律乙辛灵感,他知道皇后爱诗词,又深深寂寞,爱而不得,便请人做了《十香词》给她过目:

诗句缠绵香艳,大胆露骨,虽有文采,却不能入流,偏偏正契合了萧观音的心态,这欢情艳词,和她最初的爱情多么像。

萧观音看到《十香词》,喜爱之情不掩,不但精心抄录,还续写了一首《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写的是飞燕惑主,飞燕自古就是香艳的代名词,床上得天下,萧观音这样的续写,和十首艳词如出一辙,只是她更婉转一些,唯有知情一片月,悄然如雾,将一切都遮蔽起来,有朦胧之美。

萧观音的举动,一丝一毫也没有偏离耶律乙辛的圈套,从她拿起笔将《十香词》抄录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便被钉死在了侮辱柱上。

接下来,耶律乙辛按照原计划,向道宗告密。说皇后私做艳词不雅,并和伶人私通,牵强附会到,将续诗中的字字句句都拿出来对照,结果就对出了皇后身边的伶人赵惟一。

晚唐到宋辽,贵族人家都养有伶人,供主人吹弹吟唱,但,伶人地位低下,赵惟一是萧观音无聊时打发时光的伶人之一。

道宗已经冷落皇后许久,旧情已经忘尽,出了此事,更是挥刀断情,连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给萧观音留,便赐她一死,耶律浚受到母亲失贞之祸的影响,也被贬为庶人。耶律乙辛阴谋得逞,萧观音母子天人永隔。

对于不爱的女人,男人的糊涂让人发指,这件事仔细想想,破绽太多。皇后出身名门大户,知书达理,善良到不肯伤及任何无辜,连杀戮都不忍见,她敢用不贞来断了儿子的前途?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算真有地位低下的伶人有什么龌龊事,以萧观音的聪慧小心,怎么会公然将他的名字写出来给世人看?

《辽史》也记载了一段故事,说明萧观音品行端正,绝不是苟且之人。

有一次,萧观音见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妃子:以艳冶自矜。觉得这个妃子太招摇失去了贵妇的端庄,便告诫她:为贵家妇,何必如此。可见她不是妖媚不知礼的人。

道宗并没有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他很快赐死了萧后,并将她的尸体送回给萧家,表示被逐出夫门,这是当代的奇耻大辱。

生也寂寞,死也难安。

后来有辽代笔记小说《焚椒录》专门记述了这段公案,虽然是小说的形式,还是详细叙述了萧后被陷害的经过,在民间广为传唱,民间都知萧后受奸臣陷害,十分不平,小说作者王鼎,更是不遗余力为萧后伸冤,是个十分正义的人。不过,萧后都被赐死了,王鼎的伸冤声,想必更微弱了,后来因为为萧后伸冤,他被罢官流放,为正直付出了代价,却成为了留名史册的真男人。

耶律乙辛本来是想借《十香词》这样低俗香艳的诗词诋毁萧观音的名声,结果她自己奉送了一个赵惟一,是巧合,也是奸人多谋。

萧观音是大辽萧氏皇后的一个传奇,她美貌多才,她善良潇洒,还有就是她身处野蛮却独守风雅,从没有想过向凡俗妥协、低头。这点让人敬佩。只是,这守护让她失去了许多,灵魂孤寂始终。就像她自己做的诗,唯有知情一片月。

但凡愿意独守正确的人,都是独孤寂寞的。

后世文人多对萧观音充满了惋惜之情,朱彝尊在咏萧观音的洗妆中说:

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怀古情深,焚椒寻梦纸。

萧观音留下的诗词并不多,也可能是大辽内宫,并不曾觉得这是珍贵文字,当做废纸扔掉了,反正他们奉行的是读书无用论,觉得作诗写词这些事,可笑至极。

纳兰性德也写过萧观音:

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一镜空潆,鸳鸯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绾风深夜语。

文人总是对文人充满了惋惜之情,可惜,也只是一声悠然之叹。萧观音一生生活在那个和她灵魂不相谐的后宫里,死后离宫,却是受辱。于她来说,只有天上的月,才是真正的知己吧。

文|月满天心原创 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

更多相关好文

    当前暂无更多相关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