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20位史学达人开列200本历史书单
20位史学达人开列200本历史书单
历史,不在教科书里。
它在更新的史料里,在逼近真实的多方叙事里,在学人借助新的方法论和史观获得的洞见里,在当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到的清晰风景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只有用当下的智识解读历史,才能了解昨天的真实,解开今日之疑惑,揭示明日之希望。
《新周刊》邀请了当代中国10位学院派专家和10位民间高手,每人推荐10本最值得阅读的历史书,从历史事实、研究方法、观察角度三方面切入,足以让你摆脱曾经遮蔽过双眼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可以很性感,它甚至让现实更迷人——让我们一起开卷读史。

马勇
中国社科院近代所研究员
代表作:《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儒学兴衰史》等
1.《訄书》章太炎/2.《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3.《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4.《中国近代史》蒋廷黻/5.《中国史纲》张荫麟/6.《国史大纲》钱穆/7.《美国与中国》(美)费正清/8.《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9.《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1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梳理近代大师
《訄书》是一部论文集,但太过古奥晦涩,除了章门弟子,除非像胡适等聪明绝顶之人方能弄懂。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将清代三百年学术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融入此书之中。
胡适的书近乎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经学研究方式,运用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用进化论的理念去解释中国轴心时代。
《中国史纲》全书没有繁琐冗长的引文考据,只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实讲述那段历史。《国史大纲》具有独特的“中国叙事”理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山之作,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三本书可以比较阅读。
费正清的中国历史研究深刻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甚至西方国家政府的对华政策;而李约瑟的书,纠正了“似乎中国的成就毫无例外地是在技术方面,而不是科学方面的错觉”。
胡绳的书总结的三次革命高潮的说法,对近代史研究影响非常大,但是今天看来,它过于看重底层社会的反抗,忽略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富强、民主、自由的普遍追求。(文/马勇)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代表作:《明成祖史论》、《明清行政管理制度》等
1.《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2.《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3.《明清史讲义》孟森/4.《南明史》顾诚/5.《廿二史札记》赵翼/6.《国史旧闻》陈登元/7.《世变中的史学》李金强主编/8.《明季滇黔佛教考》陈垣/9.《极简欧洲史》(澳)约翰·赫斯特/10.《100名画古希腊罗马历史》(法)阿兰·施纳、佛朗索瓦·勒布莱特
用史料说话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家所写的历史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多,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某种社会目的服务,带有功利性和政治性。所以,那些看起来著名的史书我不推荐。
回归历史真实,就是我推荐这十本书的目的。
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来复原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社会环境的约束,只是让我们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看到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
邓之诚在写《中华二千年史》时,只写了从秦汉到明清这两千年的历史,因为秦之前的历史他说不清,就索性没有写。在他的书中,收录了大量史料,对其作出梳理和作简略的评语,让历史材料来说话。
孟森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明清史讲义》到现在都无可取代,薄薄两本,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明清的历史,既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又有细致的材料。顾诚的《南明史》是在僵化的思想环境之下,推出的一本独立思考之作。《世变中的史学》是一本关于史学观发展的论文集,对20世纪以来的历史观,史学与政治、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反思。(采访/金雯)

叶曙明
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代表作:《国会现场:1911—1928》,《大变局:1911》
1.《清日战争》宗泽亚/2.《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3.《梁启超传》解玺璋/4.《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王明珂/5.《民国衣冠》岱峻/6.《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陈定炎、高宗鲁/7.《晚明七十年》十年砍柴/8.《谁谋杀了宋教仁?》张耀杰/9.《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10.《历史的复盘》范泓
历史就是悲天悯人
我喜欢读历史,是对悲剧的迷恋。历史于我而言,无不是一幕幕人间悲剧。一颗种子,将来要长成一棵怎样的植物,能长多高多大,能活多久,其实那颗种子早已决定,只是在结局还没出现,我们无法参透而已。
若拉开历史的距离来看,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与洪秀全,辛亥年在武昌城头高揭义旗的首义英雄与紫禁城里的孤儿寡母,宋教仁与那个始终隐藏在阴影里策划暗杀的黑手,帝制自为的袁世凯与讨袁护国的蔡锷,复辟的张勋与共和的段祺瑞,革命的孙中山与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其深层的悲剧意义,并无二致。
我所推荐的这几本书,既有宏大的历史全景画卷,也有小人物微不足道的喜怒哀乐,它们之所以令我感到震撼、动容,并不在于历史人物的对错输赢,而在于“物是人非”这四个字。既然往者已往,来者未来,那么我即往者,我即来者。历史遂由虚无而返回现实。中国式悲剧的精神价值,亦在于此。(文/叶曙明)

张玉法(台)
中央研究院院士
代表作:《辛亥革命史论》、《清季的立宪团体》等
1.《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史大纲》钱穆/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4.《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5.《宋教仁传》吴相湘/6.《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周策纵/7.《白话文学史》胡适/8.《梁任公年谱长编》丁文江、赵丰田编/9.《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10.《近代中国思想史》郭湛波
研究历史需要追根溯源
据我所知,现在台湾年轻人不是很喜欢看历史,他们喜欢文学,甚至连文学也不看,都去看电影。1950—1970年代的年轻人还喜欢读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到1980年代以后有些改变。当然在大学,文史学生大多还是喜欢读些中国文学和史书,但都是以中国大陆为背景。
我自从进中央研究院就研究中国近代史,从辛亥革命开始,做断代史的研究。研究了几十年,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还是中国历史的老问题。我个人之所以选择研究中国近代史,与我个人早年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很深的关系,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战争,自己身受颠簸,因此对于时代的转变和问题的来源,我想了解真相。
研究到现在,越来越感到历史的根源是追不完的,比如你想研究辛亥革命,其实它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埋下了;你要研究清朝的东西,会发现清朝的问题或许明朝就有了,要想研究明朝的东西就又得往前推,所以我近十年就从古代向下追,看历史的源流是怎样的。(采访/孙雅兰)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代表作:《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等
1.《罗马人的故事》(日)盐野七生/2.《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罗志田/3.《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冉云飞/4.《中国好人》刀尔登/5.《观念的水位》刘瑜/6.《金融的逻辑》陈志武/7.《丧家狗》李零/8.《倒转红轮》金雁/9.《共同的底线》秦晖/10.《关键词》(英)雷蒙·威廉士
追寻真实是人类内在欲望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说是胡适说的,实际上无从证实。总有人或者某些集体想把历史任意打扮,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苏联控制那么严格,几乎把所有历史都修改了,但最终历史真相还是会大白天下。寻求真实的历史是人类内在的欲望,这是阻止不了的。
第二个问题要谈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们需要用历史关照当下,寻找事物来源的脉络。
现在历史阅读进入新时期,历史通俗阅读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当年明月所做的就是一种尝试。本来这种工作应该由专业人士完成,但某些专家专业做不好,通俗也做不好,最后只能由一位业余人士来写。但通俗历史仍应该以历史真实为基础,现在历史喜欢戏说,如清宫戏,过分戏说就会脱离历史,甚至成为“穿越剧”。
最近几年抗战史研究有进步,至少正视历史,如果按照过去的说法,抗战怎么可能单方面由某方打呢,至少现在已经承认了国军的作用。但研究的方法论进步不大。(采访/汪璐)

李冬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代表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与刘刚合著),《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
1.《书目答问汇补》来新夏/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刘泽华/3.《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何兆武/4.《中国历代战争史》(1-14)台湾三军大学编/5.《中国疆域沿革史》顾颉刚、史念海/6.《从希腊到中国》(法)R.格鲁塞/7.《英人法人中国人》储安平/8.《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德)卡尔·雅斯贝斯/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10.《罗马人的故事》(日)盐野七生
诗性江山
关于读书,先是越读越厚,一本十万字的书,可以读成二十万字或更多,书的扉页或笔记本上,记满了读书笔记;后来便是越读越薄,翻阅前言后记、目录以及相关章节,即使是大部头也很快看完了,很适应当今书的产量。我推荐的书,应该属于越读越厚之列。
所有读书都要从目录学入手,“补问”成于来师88岁,是对张之洞《书目答问》的补注,当代京城著名藏书家韦力以所藏书补充。作为推荐开端,也向来师致敬。
重读中国历史,发现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
所有王朝都在兴亡交替中,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难逃一亡,唯有文化中国越千年而不断,还在发展。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打来打去。这很可能是我读史最重要的发现。(文/李冬君)

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
代表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等
1.《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2.《中华史纲》蔡美彪/3.《中国近代通史》张海鹏主编/4.《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主编/5.《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6.《毛泽东传》金冲及等主编/7.《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8.《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9.《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10.《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美)陶涵
绕不开的两人
想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毛泽东与蒋介石是绕不开的,两人的传记算是中国近代史的入门。蒋介石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写蒋介石的书都是急就章,观点陈旧,掌握资料太少,没花深功夫。
蒋介石的资料也许是很多研究者穷极一生都看不完的,他在五十多年中所记的日记,已经在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院对公众开放;台湾有数量庞大的蒋中正档案;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也有数量可观的档案。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的作者陶涵在写蒋的书时,在口述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他去奉化采访了当地老人,对蒋家族在奉化的情况作了梳理。
作为美国国务院的资深官员,他在利用美国档案方面有不少便利条件。所以,此书在研究中美关系,研究台湾地区与美国的关系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之前西方学者写蒋介石往往都把他写成军阀,一个腐败政权的代表,但是陶涵对蒋介石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大陆的版本有所删节,把其中一些过高的评价删掉了。(采访/金雯)

倪乐雄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代表作:《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寻找敌人》
1.《罗马史》(古罗马)阿庇安/2.《西洋世界军事史》(英)富勒/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利德尔·哈特/4.《马克思与第三世界》(意)翁贝托·梅洛蒂/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6.《制空权》(美)杜黑/7.《闪击英雄》(德)古德里安/8.《孟子》/9.《论语》/10.《老子》
军事史推荐
阿庇安的书是了解古代西方文明兴起、扩张和衰落过程教科书,对于理解今天的西方世界仍然价值很高。
《西洋世界军事史》是治军事史者必读的入门书籍,国内曾有人批判他,比较之下,批判者智商不及富勒一半。利德尔·哈特也无须多说,战史经典。
翁贝托·梅洛蒂著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把我从山寨版马克思主义迷途中拯救了出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为西方史学开山之作,现在西方文明的许多原则的源头,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古代雅典的“剧情”仍在21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演。
作为现代战争领域的伟大先知之一,杜黑的作品就是阅读和了解的最好理由。
古德里安是伟大的战地指挥官、坦克战的大师级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唯一可与拿破仑相提并论的军事家。
三本中国文化的经典,没有不读的理由,东方古贤孟子最早关于“人道主义军事干预”思想,经过西方国家无师自通,已经在今天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战争。
《论语》、《老子》之“道”贯穿古今、横绝东西。(文/倪乐雄)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
代表作:《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的进退》等
1.《人类与大地母亲》(英)汤因比/2.《路易十四时代》(法)伏尔泰/3.《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布罗代尔/4.《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等/5.《昨日的世界》(奥)茨威格/6.《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夏伊勒/7.《让历史来审判》(俄)梅德韦杰夫/8.《古格拉:一部历史》(美)安妮·阿普尔鲍姆/9.《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10.《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不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人们往往会有“我们缘何需要集体记忆”的疑问。一位俄国史学家写道:在俄国面临的大变动中,俄罗斯人民了解历史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人们认为,俄国20世纪几次影响人类命运的巨变,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俄国历史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现在,“历史”取代文学,“在文学止步的地方,由历史学家撰写的随笔和论文展开了接力赛”。
或许,有人会强调应当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但正如一位波兰历史学家所说:“关注未来不能被视同愿意忘却。决不应该认为忘却是通向社会和平的通行证。记忆是国内和平的组成部分。”忘记过去,并不能带来和谐。而健忘的集体,总会不断地重复错误、罪孽,难以自拔;人类社会也将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悲剧循环之中。
“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这是托克维尔的一句名言。而如果掩盖、涂抹历史,竭力遗忘历史,心灵必在黑暗中行走。不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就需要“历史”。(文/雷颐)

樊树志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代表作:《大明王朝最后七十年》、《崇祯传》等
1.《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布罗代尔/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德)贡德·弗兰克/3.《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4.《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日)夫马进/6.《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黄一农/7.《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巫仁恕/8.《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丘澎生/9.《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日)岸本美绪/10《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李伯重
对历史要敬畏
经常有人问我,你最喜欢明代哪位人物?一定要勉为其难的话,可以说海瑞令我难以忘怀。
海瑞担任南平县教谕(县学教官)时,有御史前来学宫视察,命教官们下跪。海瑞义正词严地拒绝,说:“如果到御史衙门参见,理当行下属礼,但是此地是师长教谕士子的地方,师长不应当屈膝。”海瑞始终有自己的准则。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海瑞出任户部主事后对嘉靖皇帝的尖锐批评,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海瑞骂皇帝”。
近些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深受欢迎,写得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不时成为畅销书,令人欣喜。但其中粗制滥造的媚俗倾向却需警惕,美其名曰戏说,实则肆意篡改或歪曲历史。
新时代读历史需要提倡对历史的敬畏感,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某些地方官员,打着各种迷人的幌子,肆意拆毁历史古迹,新建假古董,达到敛财之目的。
其二是,希望作家们下笔慎重,严格区分虚构的文学与真实的历史之界限,也希望人们切不可把影视剧的戏说或演绎作品当作真实的历史,一旦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后果将难以收拾。(采访/孙雅兰)

十年砍柴
民间历史学者
代表作:《闲看水浒》、《晚明七十年》
1.《史记》司马迁/2.《罗马帝国衰亡史》(英)吉本/3.《陶庵梦忆》张岱/4.《文史通义》章学诚/5.《万历十五年》黄仁宇/6.《古格拉:一部历史》(美)安妮·阿普尔鲍姆/7.《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王奇生/8.《昨天的云》、《愤怒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王鼎钧人生四部曲/9.《东京梦华录》孟元老/10.《春秋左传》
乡村史观
对我这样年龄的中国男人来说,历史故事可以算是我们启蒙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我生长的湘中农村,历史教育几乎和农事教育一样,充斥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乡村历史教育,基本上分两种:类似评书的历史故事和家族史。我所生长的村庄聚族而居,宗族明初播迁到湘中,繁衍至今,族人对族谱和郡号格外看重。
从学术角度看,乡野人所讲的不是真实的历史。可是,影响大多数人史观人生观的,正是在酒楼茶肆、街头巷尾、戏院码头里被讲述的评书、被演绎的戏曲。
中国传统社会大多数人,也看不懂《二十四史》之类的历史著作,对他们而言,戏曲、评书中了解的历史故事以及代代相传的家族史,基本上构成了他们宏观和微观历史的全部。
我对历史的关注,第一当然是历史的本身,即探究其真实性,这是历史爱好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其二则是关心历史的传播路径——为什么历史会变成那个样子?是什么主导普通人的历史观?比如,人们为什么乐于相信隋炀帝杨广是个无道昏君。(文/十年砍柴)

叶克飞
媒体人、专栏作家
代表作:《金庸政治学》
1.《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康启华/2.《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3.《民国初年的政党》张玉法/4.《段祺瑞政权》唐德刚/5.《革命逸史》冯自由/6.《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齐锡生/7.《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8.《辛亥:计划外革命》雪珥/9.《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日)实藤惠秀/10.《中国留美学生史》(美)史黛西·比勒
新旧碰撞出历史
我接触的第一本与历史有关的书是《三国演义》。那年我六岁半,以看热闹的姿势读完了它。
之后,我陆续读了各种小说、评书,进而开始读真正的史书。上世纪80年代能找到的书,往往有阶级斗争残留的影子,意识形态的痕迹颇重。
比如但凡评书,前言往往要说“剔除了大量封建糟粕”,又如寻得一些旧书,上面还有旧日“好学者”的批注,遍布“此封建官僚仿似工贼×××”之类的句子。若书中涉及评价,往往也有一连串的意识形态词汇,“腐朽”与“先进”彼此穿插,并“斗争”到底。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我是被洗过脑的。我倒不以此为憾,反而觉得新旧思维的碰撞才是个人的最大收获。比如《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便写了被遮蔽的一页。
作为一个历史的业余爱好者,“贪多”和“比较”是我读书的两大模式。“贪多”是来者不拒,自己分辨观点、史料,“比较”则是几本同一主题的书比较阅读,以知细节辨真伪。(文/叶克飞)

司马戡
中国近代史军政研究民间学者
代表作:《烽火边城——华北抗战》、《一棹人千里——秋收起义人物的登场与谢幕》
1.《逆风沙——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美)芭芭拉·W.塔奇曼/2.《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荷兰)方德万/3.《剑拔弩张的盟友》齐锡生/4.《人民公敌蒋介石》陈伯达/5.《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大陆版《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美)陶涵/6.《蒋介石的人际网络》汪朝光主编/7.《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黄道炫、陈铁健/8.《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9.《找寻真正的蒋介石》杨天石/10.《蒋总统秘录》(日)古屋奎二
寻找蒋介石
在史迪威,以及芭芭拉·塔奇曼看来,蒋介石是独裁者。在其笔下,蒋及国民政府官员常是无能、腐败的混合体。1949年以后,这一点也成为大陆史家关于蒋介石的经典叙事模式。
与此同时,在台的国民党则长期试图塑造一个天纵英明的三民主义正统继承人形象。过度的渲染,几乎将蒋介石涂抹成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伟人完人。
直到21世纪,美国学者陶涵(JayTaylor)才将蒋介石放置于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角度,重构蒋介石本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妥协和奋斗。美中不足的是叙事矫枉过正,几乎写成“蒋公好人好事选”。蒋介石日记公开以来,研究更加丰富,就连多年来曾为史迪威—塔奇曼模式独占的“蒋史”及中美关系研究,也被方德万、齐锡生等学者以引入新鲜史料和多元视角的著作打破。
若把“历史”比作积尘已久的壁画,恢复原貌不仅靠史料发掘这股劲风横扫,也离不开多元视角与新鲜角度的细葺精修。由各路学者高人争执辩难产生的一家之言,乃至偏激之词,不过是还原历史宏大进程的小小开端。(文/司马戡)

吴钩
媒体人,宋史民间研究学者
代表作:《隐权力》
1.《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李启成点校/2.《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美)罗威廉/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美)罗威廉/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5.《潜规则》吴思/6.《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7.《历史上的理学》(美)包弼德/8.《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9.《东京梦华录》孟元老/10.《宋会要辑稿》
环环相扣
我对国史的兴趣点,是一步一步向后挪移的。最早从“五四”一路读到“文革”,随后兴趣点便转移到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史上了。
要了解晚清的立宪,《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不可不读,这是我们观察清末资政院运作的第一手资料。
《汉口》是两部由美国人视角对晚清汉口的考察,为我们了解中国城市治理的自治传统及其近代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晚清的政治近代化非常艰难,主要因为满清继承与施行的政制乃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政体”。《万历十五年》与吴思的《潜规则》都是可以一窥明清制度与社会某些侧面的作品。
我认为吴先生的视野也有局限,未能发现蕴含于传统政治与社会中的“自由线索”,这一线索在宋代表现明显。
于是我追寻这一线索转到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宋会要辑稿》毫无疑问是研究宋代的必读史料,《东京梦华录》等宋代笔记也不可放过。
而在史论方面,《朱熹的历史世界》、《历史上的理学》则是我特别推荐的,二书可以澄清我们对于宋朝及理学的诸多误会。(文/吴钩)

赵楚
国际军事问题专家
代表作:《伊拉克战争》作者之一,《风帆战舰时代的海上作战》等译者
1.《西洋世界军事史》(英)富勒/2.《中国的兵》雷海宗/3.《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美)拉尔夫·尔·鲍威尔/4.《春秋史》童书业/5.《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6.《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拿破仑》(英)马歇尔·康华尔/7.《50年战争》(美)理查德·克罗卡特/8.《内战记》(古罗马)凯撒/9.“THEOTHERSIDEOFTHEHILL”(英)B.H.LidellHart(利德尔·哈特)/10.“THECOMMANDOFTHEOCEAN”(英)N.A.M.Rodger(罗杰)
经典军史阅读
经典著作不仅提供了专业学科的基本视野,无形中也对阅读者提供了规范的思维和知识方法的训练,是“知识中的知识”。
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著述传统悠久的古老国度里,在急遽转型的浪潮下,人们渴望重建自己关于历史的自我论述。
军事斗争是人类最主要的历史活动,军事活动的后果,则是塑造人类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军史著述一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类目。
以上十本书以军事史为主,提供给对军史有兴趣的读者。既能满足一般兴趣,又能提供入门基础观念和方法的阅读目类。
凯撒的作品不仅具有军事史的意义,其对战争和作战的准确叙事,展示了罗马版的《孙子兵法》的魅力;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作品是真正的军史经典;而关于冷战及大英海权史的著作把近代世界和现代世界的霸权斗争联系了起来。
雷海宗、郑天挺和童书业等都是具有经典性的现代学者,他们融合中国古典政治学与欧美现代的学术方法,重建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术框架,富于启迪。(文/赵楚)

段宇宏
《凤凰周刊》主笔,共运史和冷战史民间学者
代表作:《外蒙古: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转身》等
1.《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美)詹姆斯·W.汤普逊/2.《中国土地制度史》赵冈/3.《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荷兰)方德万/4.《西方科学史》(美)阿里奥托/5.《西洋世界军事史》(英)富勒/6.《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英)迈克尔·霍华德/7.《南明史》顾诚/8.《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美)马士/9.《统治史》(又译作《政府史》)(英)费纳/10.《俄国社会史:个性、民主家庭、公民社会及法制国家的形成》(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
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化
日常生活中,大众传播平台上所谈的历史和政治,存在着通识不足却爱下结论的现象,那些常见的结论煽情有余,理性不足,经不起事实检验和逻辑推敲。
譬如把一切历史的是非成败,归因于是否“有道德”,是否“得民心”,是否符合“某种价值观”,甚至归因于“国民性”。长久以来这些观念伴随教育、宣传等诸多媒介无孔不入,早已镌刻人心。
读史者应该中外兼顾,目光广阔,各种门类的经济史、科技史、军事史、社会史能给我们呈现出复杂的人类演进图表。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不过是某个侧面而已。
试图正确解读中国近现代史,作出公允和客观的结论。必须把苏联、日本、美国甚至欧洲的历史吃透。事实证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演进总与欧美日的重大历史进程环环相扣,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思想文化,中国不能也无法自外于世界,苏美日三个国家更是牵引着上世纪中国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文/段宇宏)

笑蜀
民间学者,《南方周末》前首席评论员
代表作:《历史的先声》、《大地主刘文彩》
1.《绿色年代——台湾民主运动25年》张富春、邱万兴/2.《黑暗中寻找星星——走过戒严的资深记者生命史》何荣幸/3.《蒋经国传》(美)陶涵/4.《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另一种历史书写》钱理群/5.《历史的先声》笑蜀主编/6.《大地主刘文彩》笑蜀/7.《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吴伟/8.《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范泓/9.《巨流河》齐邦媛/10.《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高华
打破俗见,发掘新知
以上十本书,涵盖两岸三地。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到底如何解读当代中国史?两岸三地出版物对比着读,无疑是最好的路径之一。
侧重当代中国史是必然的,因为,当代中国史是整个历史研究版图中,一直云遮雾障的最大盲区。而恰恰也是当代中国史,对现实的影响最大,跟我们的关系因而也最为密切。
当下中国史之特殊和复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仅见的。这也是中国国情之特殊和复杂的一部分。只有正视这种特殊和复杂,并尽可能多元比较,才可能把握这种特殊和复杂,才可能更接近真相。
也只有更接近真相,把握中国国情之特殊和复杂,才会真正产出属于中国本土的和原创的思想,才真正有助于中国问题的解决。百年以来,中国思想界从不缺舶来品,最缺的只是本土的和原创的。事实证明,只靠舶来无助于中国问题之解决,这样的弯路是到终结的时候了。
这就是我介绍两岸三地十本史书的基本考虑。它们未必都是相关领域的顶尖之作,但它们一定对打破俗见,发掘新知有其独特的贡献。(文/笑蜀)

贾志刚
媒体人,先秦史民间学者
代表作:《说春秋》、《说论语》
1.《国语》/2.《管子》/3.《韩非子》/4.《庄子》/5.《战国策》/6.《说苑》/7.《新序》/8.《世说新语》/9.《大唐新语》/10.《三国演义》
历史太多“灭绝人性”
俗话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中国的历史,“人造的”很多,“人性的”很少。罔顾人性的历史记载,通常都是统治者愚民教育的工具。如果读者不加思考去相信伪造的故事,必然陷入历史认知陷阱中,乃至对普通事物发展规律产生错误判断。
举个春秋的例子,日前热播的“赵氏孤儿”分外感人,但为什么大家不进一步想想:一个人,是否可以牺牲自己的儿子去保护别人的儿子?进而,为什么屠岸贾能够灭了赵家?他有这实力吗?
稍微读一些春秋的历史,就会发现,作为宫廷卫队队长,屠岸贾根本没有实力对付晋国第一大家族赵家。然后研读《左传》,会进一步发现,赵家的灭亡完全是晋国权力斗争的结果,飞扬跋扈,引发几乎所有家族群起而攻之。
赵家被灭有,但赵氏孤儿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捏造“赵氏孤儿”的故事,完全是为了宣扬“忠君”的主旋律。
真实的历史往往发人深思,进而避免再犯前人的错误;而虚假的历史只能令人冲动、迷惘,进而一再地重复先人的错误。(文/贾志刚)

谭伯牛
晚清史民间学者
代表作:《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等
1.《东汉前中国史纲》张荫麟/2.《三国史话》吕思勉/3.《汉代学术史略》顾颉刚/4.《国史探微》杨联陞/5.《中国经济史论丛》全汉昇/6.《战国史》杨宽/7.《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8.《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9.《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10.《入山与出塞》李零
看热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说败坏;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在说成功。表面上,意思相反,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搞大的。对于当事人来说,大好事与大坏事,固然有区别。而对围观者来说,一旦搞大,则事情的好与坏已经不重要,程度深不深,规模大不大,节奏爽不爽,才有趣味。
我是历史事件的围观者,我的“史观”就是看热闹。
热闹有二义。一是事情本身热闹,一是传述得很热闹。既写历史,作者必然比读者费点心机。该读的书,最好一本也不少;该证的事,最好一点也不含糊;该同的情,最好一分也不狗血。
作者以为自己看到了热闹,看清了热闹,那么,好好写出来,与读者共享。这就是不贤识小的“创作谈”。古往今来,哪一部卓越的史书,哪一篇优秀的文章,不是明明白白写一场热闹给读者看?
当然,所荐十种书的作者未必赞同小子的说法。只是,史书完稿后,读者怎么看,非要从中看到热闹,可就由不得作者的心了。(文/谭伯牛)

赫连勃勃大王,本名梅毅
国家一级作家
代表作:《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等
1.《史记》司马迁/2.《资治通鉴》司马光/3.《魏书》魏收/4.《旧唐书》刘昫等/5.《国史大纲》钱穆/6.《吕思勉读史札记》吕思勉/7.《清史讲义》孟森/8.《宅兹中国》葛兆光/9.《历史研究》(英)汤因比/10.《极权主义的起源》(德)阿伦特
读史感受古汉语之美
研究中国历史,一定要读原文,可以感受古汉语的优美和历史大家的文笔。
司马迁自不必说,开创一代文学写史的风气;司马光也是一代大家,文笔斐然,纵然他编纂的《资治通鉴》属于“拼凑”。
魏收的《魏书》,号称是带有个人倾向的“秽史”,但依旧以其优美的文笔和史观取胜,读者读之,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消除对历史个人的偏见。
刘昫等人所编的《旧唐书》,不少史学家一直认为过于芜杂。相比《新唐书》,《旧唐书》要翔实得多,且卓有文采!
钱穆、吕思勉、孟森先生都是近现代历史大家,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总结高度以及探究历史谜底的功底甚深。
读汤因比《历史研究》,一定要读英文原版(实在找不到原版就可以读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翻译版本),可以享受到世界级大历史学家对古代各个文明的高瞻远瞩以及汪洋恣肆的雄浑文风;而阿伦特的书,可以认真读取她缜密的历史思考和独特的研究切入方法。(文/梅毅)
编辑推荐
《怎样读历史古籍》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
作为一本古代史籍入门小书,是读史的字典与目录。
《考古随笔》
陈星灿
考古是构建历史的重要学科,与故纸堆中发掘历史不同,一件出土文物胜于千言万语。
《文史资料选辑》
全国政协
这套丛书以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是还原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史料之一。但因为政治及记忆原因,某些文章存在史实不清的问题,读者需与其他史料对比阅读。
《夏娃的七个女儿:追寻人类遗传先祖的科学故事》
布莱恩·赛克斯,金力、李辉、黄颖译
你知道所有欧洲人都是7个女人的后代吗?从遗传学追寻历史,角度新颖。
《停滞的帝国》
阿兰·佩雷菲特
对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帝国最好的解读,引用十几万页史料,几乎对比了现有的全部东西方档案而成。为史学研究方法论的典范,历史并非一家资料的自说自话。
《烹饪、菜肴与阶级》
(英)杰克·古迪
这是史书吗?是的,从烹饪、菜肴入手,作者描绘出一幅别具风情的历史画卷。西方研究历史角度之多样化,由此可见一斑。
《延安日记》
弗拉基米洛夫
第三只眼看延安,不同的视角是新历史观的重要组成。
《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
(德)郎宓榭等编著,赵兴胜等译
几位德国汉学家研究中国晚近新词语的演变。从语言学切入,演绎出东西方理念交汇碰撞的清末民初。
《战史丛书》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著
此书规模宏大,全部以二战时期日方战争档案写成。国内最知名的有“华北治安战”专门讲述与八路军相关内容。作为日方官修战史,是中国重建抗战史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量子物理史话》
曹天元
国内写得最通俗易懂,最有大众传播价值的科技史之一。
版面设计:旧雨新知
责任编辑:旧雨新知
来源:博雅人文;历史考研帮、历史学研究通讯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