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真实的孔子一生鲜活呈现在我们面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并不是天生的才子,也不是在那个时代早早的就声名大噪的人物,孔子的一生,其实应该算是大器晚成的一生。
毕竟在第一次做官的时候,就已经是51岁的官场高龄,而且这个官也没当多久,他就直接丢下官职,逃离官场,开始了整整长达12年的周游列国史。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孔子一生献身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二是克己内省。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当说包括教师在内,都很缺乏这种精神。做教师的,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当学生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 三是改过迁善。我们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我们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四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应当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
其次,孔子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八大原理。一是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教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代教育工作者,既要教导学生,更应在提高自身执教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正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大有裨益。二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养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变“学会”为“会学”,学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是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思殆。”意思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加思辨就会感到迷惘,而只注重思辨却不认真去学就会无所收获。四是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老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只会背信条不会应用等等。五是虚心求学,奋发不息。我们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弘扬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求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六是启发思维,融会贯通。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当今教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符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七是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我们现在要求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好知识点,更要备学校、备学生、备学情,明确反对“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学方式,就是要遵循教学自身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八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实践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这一教训,增强为人师表的角色意识,做一名顺应时代潮流,合符社会规范的人民教师。
著名学者李硕的《孔子评传》预览:
说起孔子这话题,你可能觉得太熟悉了。毕竟,在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关于孔子的基本知识,还有不少《论语》里的对话。
而且,这些对话都是他跟学生们的日常聊天,好像也没什么很高深、很玄妙的道理。那么多学者都研究过孔子、注解过论语,难道还能讲出什么新东西吗?
确实,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在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我对孔子、对《论语》也是这种感受,觉得也就是些不温不火、平平淡淡的家常话,好像没什么太吸引人的。
说到这儿,我想顺带说一下,我大学本科,上的是北大的“文科实验班”,由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的老师联合给上课,号称要“打通文史哲,培养国学大师”。
在二十多年前的大学里,这是比较早的“大文科”教学实验。可是,就在这么奢侈的学术环境里,也能没让我对孔子产生太多的兴趣。
解密孔子的真实人生
直到后来,我开始专门研究春秋历史,才突然发现,孔子可不是我原来印象里那个温吞吞的老学究,他一辈子的经历,其实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比如说,他晚年在鲁国当过很高的官,还搞过一个包括好几个国家的军事同盟,而这么同盟的目的呢,是要对抗春秋时代最强大的霸主,晋国。而以往的历史学者们,从来都没发现过孔子的这个重要经历。
再比如说,很多人都知道,孔子从小就有一个对手和政敌,他叫阳虎。
但我发现,孔子跟阳虎的关系可没这么简单,一系列的史料考证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当时,他俩和身边人也都有这种猜测。
所以到后来,阳虎变成了叛乱势力,孔子曾经不止一次想去投奔他。这里有政治站队的考量,也有亲情的驱使。
可以说,跟阳虎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孔子人生最重要的驱动力。而这一点,以往的历史学家也都没有发现。
好,带你解密孔子的真实人生,这就是我这门课为什么值得你听的第一个原因,接着,我来说第二点。
感受华夏文明的奠基时代
我不单单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还想透过孔子的视角,带你重新认识春秋时代,感受华夏文明初创期的独特性。
说到孔子时代的独特性,你可能还觉得有点模糊,没概念。我简单点儿说,孔子的春秋时代的特点,就是世袭贵族制度,所有人的身份地位,一生下来就是确定的,祖祖辈辈都不能改变。
这跟后来的中国很不一样。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过贵族世袭的时代。其实,欧洲的中世纪跟春秋很相似,都是贵族主导的世袭社会。
这种制度,对孔子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孔子的身份很特殊,他父亲是贵族,母亲是底层农民,他本来是私生子身份,有点像美剧《权力的游戏》的主人公,雪诺。
而且,孔子是跟着母亲长大的,本来没有继承父亲身份的机会。但是,在孔子十几岁的时候,因为他能大胆一搏,再加上一些机缘巧合,他居然被父亲家族认可、接纳了,从此变成了贵族。这是孔子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当然,孔子时代的独特性,还不止贵族制度这一种,孔子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比如说,当时的列国,大都是所谓寡头共和政治,孔子需要在这种游戏规则里面搏出位,他还想改造这种游戏规则。为此,孔子做过很多工作,我在课程里都会有详细介绍。
所以,我的课程,也是在借孔子的视角,带你进一步了解华夏文明的奠基时代,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走向未来。
当个历史侦探
刚才说的这两点,都是这门课在内容上的价值。除此之外,我相信这门历史课,还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课程体验。
在准备这门课程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历史研究者。所以,我不会直接把我的研究当成既成事实,来给你讲故事。
相反,我会带你进入历史研究的第一线,我们一起来根据原始的史书文献,进行推理和复原,去伪存真,还原出相对完整、真实的历史。
我们会像看一部电影一样,看到孔子的人生,看到华夏文明源头的独特性。这,才是历史研究的终极目的,和最大的乐趣。
在这里,我提前说明一下。我在课程里对孔子有些言论的解释,可能跟你以前接受的不太一样。这首先是因为,历代学者对《论语》有过很多种解释,我会选择一种我认为比较可信的。
其次呢,我对于孔子生平的还原,大约一半内容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还有一半是我自己的独家创见,那自然会有很多新的观点。
不过,我不要求你全盘接受我的解释,相反呢,我更希望你能提出问题,甚至质疑,来跟我以及其他用户一起交流切磋,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孔子。
亲历孔子的人生挑战
好,下面,我做个自我介绍。我叫李硕,以前在大学教书,目前是独立学者。出版过一些书,比如《孔子大历史》《南北战争三百年》。我研究孔子和春秋历史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了。
有朋友可能好奇,既然书都出了,那为什么还要推出这么一门课程呢?
首先,这门课程的内容比书要更丰富,因为我在准备课程的时候,对孔子又有一些新的发现。
比如说,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经帮楚国人潜入敌国,搞政治渗透,简直就像卧底电影一样精彩。
这一点呢,不光我之前没发现,其他的历史学者也都忽略了。具体的故事,请你去听我课程第32讲。
其次,这门课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罗列的流水账。你看课表就能发现,每一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
比如第2讲我会给你分析,他是怎么从一个农家女子的私生子,变成一个小贵族的。再比如,在第27讲,你会看到,孔子作为领头人,是怎么处理团队矛盾的。
当我们代入孔子的视角,去看他怎么面对这些挑战,我想,你可能也会有共鸣,觉得他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当然,我们不需要了解孔子的方方面面,也不需要知道相关的所有历史细节。所以这门课,我只选取了孔子这一生中最关键的40个问题,让你用8个小时的时间,就能直切要点,搭建起关于孔子的基本认知框架。
同时,我还给你搭配了11讲背景知识,来展示孔子生活的时代和环境。
接下来,就和我一起通过孔子,认识中国贵族时代的辉煌与阴影,观察华夏文明的奠基与转型,最终,看清我们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和方向。
欢迎你加入课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今天我们进入第一模块,就是孔子从出生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你会看到,孔子有非常特殊的家庭出身,他作为社会底层的贱民出生和成长,但又戏剧性地变成了贵族身份。
你可能还不太知道,和战国以后的中国相比,孔子的春秋时代很不一样。那时候都是身份世袭制度,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了社会地位,后天很难改变。孔子却是春秋时代很独特的例子,他有过贱民和贵族两种身份的生活,因此有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这些经历,是我们认识真实孔子不可或缺的,却不常为人所知。那第一模块,我就带你从孔子的出身开始,进入他的人生。
有争议的出身
说起孔子的出身,你也许听到过一个说法,说孔子是父母“野合”生下来的。听着很荒诞,像是名人的八卦传闻。
但我告诉你,这可不是来自民间野史,而是权威的史书,就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它记载,孔子的父亲叫孔纥,母亲姓颜。这两个人“野合而生孔子”,这是《史记》的原话。
那么,司马迁写的这个“野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当代学者从字面理解,说这是古代男女关系还比较开放,有野外自由结合的习俗:幕天席地,人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而且,还真有这方面的考古证据,就是汉代墓葬里的画像砖。野合场景都是在树荫下、草地上,表现尺度那是相当的大。有的场景甚至都不止有两个人,还有三个、四个的。
虽然听着很刺激,但我得告诉你,关于孔子出身的“野合”,还真不是在野外结合的意思。因为这种私密的男女之事,当事人都不会到处乱讲,也就不会流传开,更不会被史学家记载下来。
再看一个具体的证据。今天,我们会在9月28号这天来纪念孔子的诞辰,这个日子是怎么来的呢?是从战国秦汉时候儒家的两本著作来的。
如果按照农历来算日子,孔子生日在八月底。那倒推一下,孔子母亲怀孕的日子,就是上一年的腊月。孔子出生在现在的山东省,冬天是比较冷的,腊月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也根本不适宜野合。
那么,《史记》里写的这个“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它的意思稍微绕了一点儿,指的是婚外情,或者叫所谓“不正当男女关系”。有些古代学者给《史记》做注解,已经涉及过这方面的意思,但还没说得太明白。我就给你具体讲一讲。
先得解释一下,孔子父母的这个婚外情,不能用我们现在理解的出轨来理解,也不能用当今的伦理道德去评价。事实上,孔子父母是因为阶级差异,才没法结婚的。
春秋是贵族社会,人的身份等级都是世袭的,不可能改变。贵族和贱民有身份鸿沟,不能正式结婚。当然,会有跨阶级的偷情,特别是贵族老爷和贱民女子的恋情,只要双方低调,也不会遇到什么反对,但绝对不可能变成正式婚姻。这,就是所谓孔子父母的“野合”。
孔子父母家的天壤之别
既然孔子父母的阶级身份相差很大,那他们又都是什么阶级的呢?先来看孔子父亲这边的情况。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他是标准的贵族出身。史书里面,他的家族世系写得清清楚楚。他这个孔家本来不是鲁国人,而是属于宋国的国君家族,曾经连续好几代在宋国掌权,非常显赫。
但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多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孔家一位贵族逃到鲁国安了家,一直传到了孔子父亲、孔纥老爷这一代。
春秋时候,贵族身份是国际性的,到哪国都承认。所以,孔家在鲁国也还有点地位,只是他家人丁一直不太兴旺,政治上也不太显赫。到孔纥这一辈,孔家已经有些没落了。
那孔子的父亲,作为贵族的孔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点像那位著名的西班牙骑士,堂吉诃德先生,属于最低级的小贵族,有一点世袭的小产业,不喜欢精打细算过日子,整天梦想着打仗、立功,晋升为大贵族。
在史书《左传》里面,孔纥老爷的事迹出现了两次,都是帮鲁国和其他国家打仗。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很英勇,我会在后面第三讲里具体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了打仗,史书还记载,孔纥老爷曾经管理过一小片地方,在鲁国都城曲阜的郊外,叫做“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就是一片叫陬的农庄,孔子母亲家就在这里。
陬这片土地,所有权并不属于孔纥老爷,他是替更大的贵族当管家,管理这里。估计孔纥在这里工作的时候,跟孔子母亲产生了情感,就发展了一段露水夫妻。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低级小贵族,孔纥活得还挺自在的,但可惜的是,大概在孔子出生前后,孔纥老爷就去世了,他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民间还有这么个儿子。
如果孔子一出生就继承了父亲的贵族身份,他这辈子会活得会很安逸。要知道,春秋时代的贵族,哪怕没有政治野心,也都能过个饱食终日、无忧无虑的日子。
但孔子的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来看看史料记载。在《论语》里面,孔子谈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地位很低贱,所以能干很多下贱人干的工作。贱和鄙,都是地位低下的意思。
而且,孔子小时候的贫贱经历并不是秘密,当时的人都知道。他后来成了学者,收徒弟讲学,有个叫樊迟的学生,就想跟孔子学种庄稼。孔子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这言下之意,自己还是会干农活的。(《论语·子路》)
在《论语》里边,关于孔子早年贫贱的记载还有一些,这里就不多列举了。
你看,孔子的父亲明明是个贵族,为什么孔子早年的生活还这么贫贱呢?就算他爹死得早,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那孔家也可以在之后把孔子接回去啊。毕竟,那时候是熟人社会,再加上孔子母亲住的农庄离孔家又不远,孔家知道孔子的存在也不奇怪。
但别忘了,孔子是野合出生,他父母的结合不是社会认可的正式婚姻。所以,孔子不可能被孔家接受,也不能继承父亲的贵族身份,他只能跟着妈妈过日子。这是种底层农家的生活。孔子上面还有哥哥姐姐,都是他母亲和别的男人生的,跟孔纥老爷没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看孔子母亲的情况。
《史记》说孔子母亲是“颜氏女”,也就是颜家的女儿(《礼记》里说,孔子母亲叫“颜徵在”)。孔子母亲村子里的村民,几乎都姓颜,也都有些亲戚关系。我们可以把孔子出生、长大的这个村子叫作“颜家庄”。
后来孔子成年了,地位高了,这些颜家穷亲戚就追随孔子讨生活。他的学生里面有好几个姓颜的,在《史记》里面都有记载。最著名的是颜回父子俩,特点就是穷,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以下,挨饿受冻那是常态。孔子经常夸奖颜回安贫乐道,《论语》里出现了很多次。

敬请进入下面的小程序,订购著名学者李硕的《孔子评传》


探寻孔子神秘而伟大的一生!最新最真实的孔子一生鲜活呈现在我们面前!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