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浅解血痹虚病并脉証并治第六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秉承学术 精于传播
血痹虚病并脉証并治第六
概述:本篇论述血痹和虚劳二种疾病,但重点在于讨论虚劳。
血痹病的成因,《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这和本篇所说“重因疲劳汗出,加被微风,遂得之”的认识是一致的。血痹病的发病机理,是营卫不足,外感风邪,致血行不畅,滞于肌肤,所以其主要表现是肌肤麻痹不仁,亦即篇中所谓“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由于其邪气较浅,病在肌肤,所以后世陆渊雷认为是末梢知觉神经麻痹证。待考。
本篇所论虚劳,凡是由于劳伤所致的衰弱性疾患,皆称为虚劳。陆渊雷云“凡慢性病,见营养不良,机能衰减之病者,在人统称虚劳”。篇中就虚劳病的辨证,虽然有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但就其内容来看,重点还是在于讨论阴血亏虚、劳烦不耐,和阴阳两虚、机能衰减,所以魏念庭说:“虚劳者,过于动而阳烦,失于静而阴扰,阴日益耗,而阳日益盛也,虚劳必起于内热,终于骨蒸(即相当于现在所谓消耗热),有热者十有七八,其一二虚寒者,必邪热先见,而其后日久随正气俱衰也”。验之实践,虚劳病人亦确多表现虚劳烦热,而日久阴损及阳,尔后出现阴阳两虚的表现。
原文 問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師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澀,在寸口关上小緊,宜針引陽气,令脉和,緊去則愈。”(1)
原文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緊,外証身体不仁,如风痹狀,黄耆桂枝五物湯主之。(2)
黄耆桂枝五物湯方
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指出血痹病的脉因证治。
词解:
(1)骨弱肌肤盛:任应秋:骨,应作“里”字解,犹言“内面”。即里虚而外表丰满。
(2)邪引阳气:用针刺法引导阳气,使卫阳通畅,痹证自除。
讨论:
(一)血痹病的概念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肌肤者为痹”,可知血痹乃是由于体虚受风,风邪侵入血分,致血行不畅,凝滞肌表,产生肌肤麻痹不仁的病证。
(二)血痹病的病因:“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加被微风”。
(三)血痹病的病机:血行不畅,滞于肌表,“血凝于肌者为痹”
(四)血痹病的脉证
“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血凝肌肤。
“脉自微涩、尺中小紧”——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为外受风寒
(五)血痹病的治疗:调和营卫,温阳行痹
1、轻者:邪气轻且浅,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邪去,
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是以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尤在泾语)
2、重者:邪气凝滞较重,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调和营卫。
桂枝——温通阳气。
芍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黄耆——补气鼓邪。
《金鉴》: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提要:指出虚劳病的脉法大纲。
词解:
(1)平人:外表看似平和无病之人。
(2)脉大:本篇中所论脉大,皆为浮大无力之谓。
讨论:尤在泾:“阳气者,烦劳则张,故脉大;劳则气耗,故脉极虚”。李文:“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按:此处脉大、极虚二种脉象指出虚劳病的脉法大纲。
脉大,是浮大无力、按之空虚,是有余于外不适于内的表现;脉极虚,是沉而无力、按之极弱,是机能衰减、无力鼓动的表现。
就篇中虚劳病脉象的大致归纳。浮大脉多主精血亏虚、虚阳外浮。如第4条的“脉浮者,里虚也”是“主渴及亡血”;第6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又是肾阴亏虚、阴不纳阳的表现,所以是“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第10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为虚火上灼,与痰搏结,而生马刀侠瘿”;第12条“脉弦而大”又主“男子亡血失精”。
而脉极虚,有多主阳气虚损或阴阳两虚。如第5条“男子脉虚沉弦”是阴阳两虚的脉象;第7条“脉浮虚而弱,为无子、精气清冷”;第8条“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第9条“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以及第11条“脉沉小迟,名脱气”。等等,均能体现这一精神。
所以陈修园说:“此以大虚二脉提出虚劳之大纲。意者,肾精损,则真水不能配火,故脉大;脾气虚,则谷气不能内充,故脉虚”。
本条精神,还在于以脉辨证,教人对于虚劳病复杂的证候,能够辨明何者为阴虚,何者为阳虚,何者为阴阳两虚,这是必须领会的。另一方面,虚劳病阴阳气血之间,又有复杂的相互关系,疾病后期,往往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阳两虚,在辨证治疗上又当分清主次,掌握轻重缓急。
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4)
原文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5)
原文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煩,春夏剧,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6)
原文 男子脉浮弱而澀,为无子,精气清冷。(7)
原文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9)
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腸鳴、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10)
原文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11)
原文 脉弦而大,弦則为減,大則为芤,減則为寒,芤則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夫人則半产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12)
提要:指出虚劳病的脉证表现
词解:
(1)面色薄:指面色白而无神。
(2)里急:里有虚寒而腹中拘急。
(3)目瞑兼衄:时常眩晕和鼻衄。
(4)阴寒:在这里阴指生殖器官;寒指机能衰退。
(5)春夏剧,秋冬瘥:阴虚内热之人,遇气候温热则剧,寒凉则减。
(6)痹侠背行:痹,是麻木不仁;侠,同挟字。痹侠背行,即指背部两旁有不柔和的麻木感。
(7)马刀侠瘿:侠瘿本作侠缨,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腋下,其痛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缨”。一般来说,结核生于腋下,类似马刀形的,称为马刀;结核生于胫部的称为侠缨,两者常相连络,或称瘰疬,俗称串疬。属阴虚证。
(8)脱气:肾阳大虚,不能纳气。
(9)喘喝:喝,形容气喘。
讨论:
(一)脉
1、“脉大为劳”
“脉浮者,里虚也”(脉浮指脉大)(4条)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6条)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10条)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12条)
2、“极虚亦为劳”
“男子脉虚沉弦”(5条)
“脉浮弱而涩”(7条)
“脉虚弱细微者”(9条)
“脉沉小迟”(11条)
(二)证
1、血虚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4条)面色白——血虚不能上荣。(5条)心悸——心主血,血虚,心失所养。(4条)
2、阴虚衄血,手足烦热——阴虚阳亢。(5条)口渴——阴津亏虚。(4条)盗汗、遗精——虚火内扰。(12条)酸削不能行——肾阴亏虚、腰膝酸软。(6条)马刀侠瘿——虚火痰湿互结。(10条)
3、气虚卒喘悸。(4条)喘喝。(11条)短气。(5条)脱气。(11条)气虚似喘。(11条)
4、阳虚脾阳虚《灵枢肝传篇》:“肠中寒则肠鸣飧泻。”(11条)胀满、溏泄、食不消化。(11条)肾阳虚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下焦阳虚,气化不行。(5条)手足逆冷——阳虚,不能温达四肢。(11条)阴寒精自出,精气清冷,如人半产漏下,男子失精——肾阳虚弱,机能衰减。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諸芤动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8)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提要:指出虚劳失精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
词解:
(1)失精家:指经常遗精的人。
(2)少腹弦急:即少腹部有空虚拘急的感觉。
(3)阴头寒:即阴茎头冷。
(4)梦交:即梦中性交。
讨论:
(一)病机
失精家,阴损及阳,心肾不交。
(二)主要脉证
少腹弦急,阴头寒――精液损耗太过,阴损及阳,宗筋失于温煦滋养。
目弦,发落――精衰血少,火浮于上。
清谷,亡血失精――阴损及阳,水谷不化。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阳失阴之涵养浮而不敛;阴失阳之固摄走而不守。故心肾不交而失精梦交。
脉极虚芤迟――诊其脉或浮大,或中空,或迟涩,总为精虚血少,阴虚不足。
(三)治疗
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入阴。
桂枝汤――徐忠可: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
龙骨牡蛎――收敛潜阳以止遗精。
按:尤在泾:脉极虚芤迟者,精失而虚其气也,故少腹弦急,阴头寒而目眩。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乘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沈氏所谓:“劳伤心气,火浮不敛,则为心肾不交。阳泛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摄水,不交自泄,故痛失精,或精虚而心火内浮,扰精而出,则成梦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泻越也”。
应用范围:
(1)万病回春: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等证。
(2)汉药神效方:余用此治遗尿,屡屡得效。
附方:
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龍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尤在泾:此方为补阳摄阴之用也。
按:天雄,乌头,附子,实为一物。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韩保生《蜀雹广英公本草》:“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寇宗《本草衍义》:“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喙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用附子,仍取其端平面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风寒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故取敷散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天雄有二种。一种是蜀人种附子而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即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一种是他处如草乌头之类自生成者。故《别录》注乌喙云,长三寸以上者,为天雄是也。入药需用蜀产酿制者,或云须重用一两半,有象眼者乃佳。”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13)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棗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虚劳里急,諸不足,黄耆建中湯主之。
黄耆建中湯方
于小建中湯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棗,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損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提要:指出阴阳气血诸不足虚劳病的证治。
词解:
里急:腹中拘急,隐痛不舒。
讨论:
(一)辨证
程云来: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脾虚也;悸,心虚也;衄,肝虚也;失精,肾虚也;咽干口燥,肺虚也。此五脏皆虚而土为万物之母,故先建其脾土,使荣卫流行,则五脏权衡而中气斯建矣。
尤在泾:此和阴阳调荣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
……
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 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主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主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相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主。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主者,必以建中也。
按: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皆是之阴阳两虚的劳,不适用于阴虚火旺的虚劳证候。小建中汤证,如尤在泾所说,是阴阳各趋于偏,故治法上当调和阴阳,不能从其偏而助其偏,如灵枢终始篇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是应以甘药建立中气,借中气四运之力,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使阴阳归于平衡,小建中汤即有温补中气,调和阴阳之妙用,可为阴阳两虚虚劳病治疗的准则。黄芪建中汤“虚劳里急,诸不足”,里急,谓腹中拘急隐痛;诸不足,谓阴阳气血俱不足之候。故在小建中汤中加黄芪以补中气,缓其急迫,以方测证,当是在小建中汤证再加上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脉虚大无力者,即是黄芪建中汤证。尤在泾:“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弦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固而至也”。
(二)治疗
小建中汤――温补中气,调和阴阳
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化阳,温运中气。
芍药胶饴(甘草大枣)――酸甘化辛,甘温补中。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中加黄芪,以补其中气,缓其急迫。
又按:本篇所论虚劳,是由劳伤所致的衰弱性疾患,与后世所称狭义的肺痨不同,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徐灵胎说:“古人所云虚劳,皆是纯虚元阳之证,与近日之阴虚火旺,吐血咳嗽者相反,误治必毙。近日咳嗽吐血之病乃血证,虽有似虚劳,其实非虚劳也。”可知本篇所谓乃广义之虚劳病。又云:“小建中汤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位腎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
提要:指出虚劳病属于肾阳不足证治。
讨论:
肾乃腰之外府,肾为水火之脏,肾虚则腰痛,肾阳不足,则下焦虚寒水气不化,因而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是阴阳两补之剂,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方中重用熟地黄、山药、山萸以敛阴补肾;丹皮、泽泻、茯苓泻浊利水;桂枝、附子温阳化气。共奏阴阳双补之功。(“方见脚气肿”)
尤在泾:少阴虽为阴脏而中有元阳,所以温脏、行阴阳、司开合者也。虚劳之人,损伤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动气已损者是矣。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又按:八味肾气丸,亦即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凡五见。除本篇所论者外,在中风历节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早痰饮咳嗽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在消渴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在妇人杂病篇,则用于治疗夫人转胞不得溺,便“但利小便则愈“。由于以上几种疾病均由于肾气亏虚、气化不行、水气上犯,小便不利,所以均可以用肾气丸补肾、温阳、化气、利小便治疗,这即是异病同治的具体运用。
原文 虚劳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圆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麴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棗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提要:指出虚劳病感受风邪的治疗。
词解:
风气百疾:言虚劳病阴阳气血诸不足,最易感受风邪而引起多种疾患。
讨论:
尤在泾:虚劳证多有挟风气者,正不可独补其虚,亦不可着意去风气。仲景以参、地、芎、归、苓、术补其气血;胶、麦、姜、枣、甘、芍益其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黄卷、神曲去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去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儿后风气可去耳。
薯蓣丸――补虚祛邪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补气养血。
阿胶、麦冬、干姜、大枣――养阴和营。
桂枝、防风、柴胡――解肌发表疏邪。
桔梗、杏仁、白蔹――宣肺达邪化痰。
黄豆卷、神曲、山药――健脾、化湿、消食。
按:其方凡二十一味,繁而不杂,章法鲜明,体现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原文 虚劳虚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17)
酸棗湯方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内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提要:指出虚劳病虚烦失眠的治疗。
讨论:
心主藏神,如肝虚夹热,上扰神明,因而引起虚烦不得眠的证候,所以用酸枣仁汤,养阴清热,理血安神,达到安眠的效果。
张路云: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取酸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藭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
《金鉴》:因虚劳而烦,是虚烦也,因虚烦而不的眠,是虚烦不得眠也。故主以酸枣汤,专治虚烦,烦去则得眠也。
酸枣仁汤――养血、除烦、安神
酸枣仁、茯苓――养血、安神。
知母、甘草――清热、除烦。
川芎――调和肝血。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飮食,食伤、忧伤、飮伤、房室伤、飢伤、劳伤、經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圆主之。(18)
大黄䗪虫圆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䗪虫半斤
右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飮服五丸,日三服。
提要:指出干血劳的证治。
词解:
虚极羸瘦:因劳而正气极虚,身体消瘦。
讨论:
虚极羸瘦,胀满不能饮食,是由于五劳所伤而致极虚的结果,亦即由食伤(过饱)、忧伤(情志)、饮伤(暴饮)、房室伤(房劳过度)、饥伤(过饥伤脾)、劳伤(劳力过度)等所致。由于五劳虚极,导致经络营卫气血运行障碍,劳热互蒸,因而产生瘀血内停,积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肌肤甲错,双目黑黯不华。此时,须用缓中补虚的方法,以大黄䗪虫丸去瘀生新,营养自能恢复,这就是缓中补虚的意思。
程云来:此节单指干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房劳、皆令正气内伤血脉凝积,致有干血积于中,而尫羸见于外也。血积则不能以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荣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蛰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而正旺矣,是以谓之缓中补虚,非大黄䗪虫丸能缓中补虚也。
(一)病因病机
五劳虚极,内有干血
(二)证侯
虚羸极瘦,胀满,不能饮食――干血内停,新血不生,营养障碍,肢体失养。
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瘀血内停。
(三)治疗
大黄䗪虫丸――行瘀破血,缓中补虚
水蛭、虻虫、蛴螬、䗪虫、干漆――行瘀破结。
大黄、桃仁、杏仁――活血化瘀 。
芍药、干地黄、甘草――养血润燥缓急。
黄芩――清热郁积之劳热。
酒服以助药力。
徐忠可:干漆桃仁四虫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热,气滞乃不行,故以黄芩清热,杏仁利气,大黄以行气,而以甘芍地黄救其元阴,则中之因此而里急者可以缓解,虚之因此而劳极者可以渐补,故曰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
应用范围:
(1)济阴纲目:大黄䗪虫丸治腹胀有形块,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恋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色肌削者。
(2)类聚方广义:大黄䗪虫丸治妇人经行不利,渐为心腹胀满,烦热咳嗽,面色煤黄,肌肤干皮状如麸片,目中晕暗,或赤涩羞明怕日者。又治小儿疳眼、生云翳、睑烂羞明,不能视物,并治雀目。
附方:
(一)千金翼炙甘草湯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膠各二两大棗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膠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结脉,脉来缓慢时有歇止。汗出胸闷,脉歇止,是心阳亏虚,脉行不继,;心悸,是心血不足,失于濡养。炙甘草汤是心阴心阳双补之法。
尤在泾:脉结实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玄槁乎?故虽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地行身之阴。盖欲使阳得复行阴中,而脉自复也。
(二)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獭肝一具
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词解:
(1)肘后方:即肘后备急方的简称,晋葛洪撰。
(2)冷劳:属寒性的虚劳证。
(3)鬼疰:肘后方注:“尸注鬼注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
……
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恍恍默默、不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疰”,即“注”的原字;“鬼邪”,古人对肉眼所不能见到的病原,称为“鬼”“恶”等名。
方解:獭肝性温,杀虫,能治虚劳咳嗽和传尸劳。
本篇小结
(一)血痹病
病因: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加被微风,遂得之。
病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主证: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脉自微涩。
治疗:调和营卫,温阳行痹。
轻者――急针引阳气。
重者――黄芪桂枝五物汤。
(二)虚劳病
病因:
劳伤太过以致阴阳气血俱不足。
症候:
凡是由劳伤所致的衰弱性疾患皆称为虚劳,亦即包括阳虚、阴虚、或
阴阳两虚的一切虚劳证候而言。
脉象: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治疗阳虚――天雄散、八味肾气丸。阴虚――酸枣仁汤。阴阳俱虚――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虚劳受风――薯蓣丸扶正祛邪。干血劳――大黄蛰虫丸缓中补虚。
END
-
私域运营指什么?私域流量又有哪些好处? 如何做好私域流量的引流? 2023-05-26
-
知乎跳转微信是如何通过天天外链实现的? 2023-05-25
-
抖音如何实现明星引流微信,抖音kol引流微信,抖音达人引流微信, 2023-05-24
-
抖音微信流量看得见,引流获客如何才能摸得着? 2023-05-23
-
推广引流神器-天天外链!抖音小风车跳转微信 2023-05-18
更多相关好文